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0年 05月 07日 09:23    游遍天下
 

 南京中山路:中山路鼻祖

一条又宽又长的马路,一直伸了过去,行人指点我:'这是中山路,在路的尽头,便是孙中山先生的坟墓'”。 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在《南京印象》这样描述。

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筹备将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平移至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并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中山门东至中山陵,称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中山大道”。

1933年,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全长近13公里,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

过去关于南京的中山路的记载,都称是为1929年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而得名的。事实上,中山路很早就开始规划了,它对南京的突出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是南京,也是中国第一条现代化城市规划道路,直接成为了国内许多城市发展道路系统的蓝本,如有行道树、快慢车道等等;此外,它奠定和永久改变了南京城市格局的发展,这个格局一直到河西新城建设才被真正打破。

1927年,北伐胜利在望,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成为政治、商业、文化教育中心,人口发展骤然上升,老城和下关的联系却依然只有一条土路。无论是人口对于居住土地的需求,还是城市对外商业发展的要求,都迫切需要修一条把下关和老城连接起来的道路。19282月《首都大计划》初稿时,这条道路首次被拟定:它从仪凤门直达鼓楼,再从鼓楼南行一直至聚宝门,路幅宽50。半年之后,由于考虑到孙中山灵柩入城,才把道路改成由海陵门(同时改名挹江门)入城,在新街口向东折,从朝阳门(同时改名中山门)出城连接中山陵。

中山大道宽40。中间机动车道10,铺设柏油路面;两侧慢车道各宽6,铺设碎石路面;再外侧是5的人行道;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有安全岛和林阴道,人行道植有行道树。是一道亮丽的民国建筑风景线:中央博物院、励志社等一大批优秀民国建筑尽收眼底。

中山大道是一座民国建筑的博物馆。解放后,新街口以南的中正路改名为中山南路,中山系构成南京道路的基本框架。有人形象地称中山大道为“民国子午线”。

 
2010年03月号 总第101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古亮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