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下的飞地
——九龙城的故事
这片巴掌大的地方,曾是三不管地带,有人把它看作人间炼狱,不见天日,也有人把他看作福土,唯一可以生存的空间,这里是罪恶、铁血、露宿者的天堂。
文:狄港生
九龙之名称由来,说法众多,有来自历史典故的,也有风俗的,但个人比较喜欢浪漫的古老传说。据云:半岛上有九支山脉,状如蛟龙,蜿蜒蟠踞其上,故名。
虽然,传说中状如蛟龙的九支山脉一直都未能确认位置,反而因形似俯伏狮子而得其名,蟠踞于九龙城的狮子山,却成为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草根阶层勤奋工作糊口为生的地标,并拍成脍炙人口的黑白电连载视剧《狮子山下》。
静伏在狮子山下的九龙城,一直都是见证香港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之地。
一个朝代的弥留
查考香港及九龙半岛之历史,可远溯至秦汉,唐朝时已有屯兵于九龙城的历史,宋朝时更是全国官营的其中一个盐场。
南宋末年,仍是小孩的宋帝昰及宋帝昺,由大臣陈宜中及张世杰等保护下曾南逃至九龙城,帝昰因病早逝,帝昺继位,却被元朝军队追迫至新会的崖山,走投无路下,最后由陆秀夫用白绫把少帝缚在身上,蹈海赴死,少帝此时才方八岁,为南宋正式灭亡画上悲壮的句号。相传两位少帝曾经逗留在九龙城的行宫,附近民众遂于行宫所在地之大石山刻上”宋皇台”以作纪念。可惜岁月无情,原本之大石山,在日治时期为扩建启德机场而被分割攫取,现时只余石碑供凭吊。
元朝期间,九龙城的官府盐场地位,已改为官富巡检司,负责沿海的治安,一直沿用至明中叶。满清入主中原,曾把包括香港在内的沿海一带实施《迁海令》,靠海一边的居民必须迁向内陆,而临海一边的房屋全部烧毁铲平,并设重兵防守。在《迁海令》下,人命和经济的损失,可谓惨绝人寰,当时的九龙城官富巡检司也不能例外。其后《迁海令》虽然取消,原住民的数量大为减少,大多数是由外地移入的垦荒农民,见证客籍人士迁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历史。
清代中叶以后,武备逐渐废弛,海盗张保仔等于广东及香港沿海一带肆虐,清政府重新加强九龙寨炮台的武备,并以剿抚兼施的方法,才平定海盗之肆虐为患。不过满清的积弱,已引来欧美列强的环伺。林则徐大力禁烟引起英国商人不满,最后引发鸦片战争爆发。积弱的清廷战败,将港岛割让与英国,自始,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龙旗下的飞地
英国得到小小的港岛当然不会满足,为防范英国的野心,九龙半岛之军事地位,更形重要。为加强防卫,清廷于1843为当时的九龙寨增建坚固的城墙,加设炮台,整个寨城于1847年5月初﹝道光二十七年农历三月﹞建成,遂有九龙寨城之称,其内建有衙署,并设有兵房,可屯兵驻守。另外又建成了一座龙津义学,以便教育寨城之居民,巩固寨城的开发。
可惜建城十三年之后,满清与英国在1860年再签订《北京条约》,正式割让九龙半岛南部,以界限街为清朝与英占香港的界线。1898年,英国再以防卫为理由,向清廷提出租借九龙界限街以北及新界,最后清政府以九十九年期为限,租借界限街以北及新界予英国,但保留了九龙寨城的管治权,屯驻官兵,令寨城成为代表满清政府仍是九龙界北部及新界宗主国的象征。
英国于1899年以清廷违反条约为借口,派兵攻占了九龙寨城,将清官员逐走,寨城顿成无政府状态,种下后来成为三不管地带的远因。日治时期,日军为扩建机场,于1943年把寨城的城墙拆掉,将石块用来建筑扩建机场。拆去城墙后,城寨的界线变得更模糊。1945年战争结束后,原来的城寨居民陆续返回;另外又有大批内地难民涌入,密密麻麻的寮屋纷纷堆建在寨城内。至1960年代,城寨人口已跃升至二万多人,由于香港警察对寨城没有执法权,九龙寨城遂成为各种不法活动的温床,直至七十年代后期,在警方积极干预下,才有所收敛。1982年,城砦福利会作了一次人口和户数抽样调查统计,发现当时寨城人口已急升至四万多人,其挤迫之惊人,可见一斑。
九龙寨城的问题,直至中英两国在1984年9月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宣告中国政府在1997年7月1日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英国政府将于同日把香港交还中国才有解决方案。1987年1月14日,港府宣布三年内全面清拆九龙寨城,于原地改建一个公园,而即日起,香港法律也适用于九龙城寨。同日,中国政府亦发表声明,表示从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出发,对于港府以妥善措施清拆九龙城寨,并在原地上兴建公园的决定,表示了充分的理解。
九龙寨城的迁拆工程于1993年完成,考古发掘随即展开,期间寻获寨城南门门额、部分城墙遗址及部分旧石板街道。公园于1996年底正式开放,园内的原城寨南门遗迹及衙门其后被宣布为法定古迹,这也是香港唯一的历史园林公园。
注:
根据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资料:一八四七年,清廷修建九龙寨城,驻兵数百,以加强海防。寨城衙门,原为九龙司巡检办公地方,深三进,二进为公堂,后进为官邸。自一八九九年清朝官兵撤离寨城后,衙门曾被不同的教会团体租用,先后作老人院、孤儿寡妇所、学校、医务所等用途。一九八七年政府宣布清拆寨城,于原址兴建公园,衙门得以保留并全面复修,成为公园内的重要古迹。
山鸡身边的凤凰
上世纪二十年代,港府批出九龙塘花园城市计划,这个概念原由英国建筑师艾宾力萨‧侯伟德(Ebenezer Howard)所创,把九龙塘建成了一个交通便捷、自给自足的中型富裕住宅区。区内建筑物大都为两至三层的独立花园洋房,设有英式的学校及会所,洋溢着英国的乡村风味,连街道亦取自英国地名,如多实街(Dorset Crescent)、根德道(Kent Road)、剑桥道(Cambridge Road)等。九龙塘这个富裕住宅区,也成为与另一边厢九龙城平民区的一大对比。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城市发展和战火洗礼,九龙塘至今仍保持早年的花园洋房风貌,包括比邻的亚皆老街、太子道、嘉林边道、联合道等亦留下一些战前洋房,成为九龙塘的特色建筑。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位处主干道窝打老道东西两面的洋房。西面的洋房早已家道中落,不少变为商业用途,更有部分改成为时钟酒店。但位于东面的洋房,却仍保留低密度的住宅设计,部分仍维持独立洋房的特色。有风水师指此乃风水的效应,信不信由你。
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故居,也座落于九龙塘窝打老道西面,业权曾易手,辗转成为情侣时钟别墅,幸好最近由热心的业权拥有人捐赠特区政府,重新修葺并回复旧观,辟为李小龙纪念馆。
基于香港是殖民地的关系,除了港岛中区的政府机关,和开埠时的英资洋行办事处,会有较认真的规划外,港府一直都没有认真地规划香港的城市发展。
九龙塘城市花园的规划及建设,其实也只为富庶家族而设。一般升斗市民,都是旧式”唐楼”住户。唐楼一般都是三至六层高,建造在宽4至4.5米、长12至13.5米的狭长地段上。大部份唐楼的地下会辟作商店,二楼和三楼是起居室。由于九龙城区位处启德机场附近,发展步伐较慢。直到今天,区内仍留下一些战前唐楼,而其中一项香港古老行业“当铺”,至今仍有部份在战前唐楼营业,可说是香港的一大特色。
笼民的幸福徙置地
回顾大半世纪前的中国,可谓战乱频仍,香港的殖民地身份,反而成为难民逃避战祸的安乐窝。当时不少上海豪门大户踊到香港,他们不仅带备财产到港,有些甚至在港开设工厂,或将上海的生意转到香港继续经营。如是者上海帮遂成为建设香港繁荣的一大动力,基本上可自给自足,入住港岛或九龙的高尚住宅区。但大部份难民仍是草根阶层,几乎是只身来港,生计也成问题,唯有住在山边僭建寮屋。
1953年石硖尾寮屋区大火后,香港政府推出徙置政策,在石硖尾兴建徙置大厦,徙置灾民,自此开展了公共房屋政策,港府亦透过志愿团体如香港房屋协会,以及半独立的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等,兴建不同型式的廉租屋或公屋大厦,让寮屋市民得到善居住的环境。不过当年建屋的速度追不上寮屋居民的数目,要得到徙置俗称“上楼“,往往要轮候多年。
由著名香港鬼才黄沾填词,歌星罗文主唱的《狮子山下》,可谓是六七十年代香港人拼博精神的写照,大家可感受一下: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我地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
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
“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英雄白头/烂船还有三斤钉
——深水埗的产业故事
(导语)当年由内地移居香港的商人及海外华侨的投资,使深水埗及长沙湾一带成为战前九龙的主要工业区。今天由于工业北移,昔日的工业重地,已变成香港最老旧而发展较慢的地区。
文/狄港生
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沙湾附近就已经有人居住。位于李郑屋村的东汉古墓,见证了香港的沧海桑田。深水埗区一带位处界限街以北,属于新九龙地区,到了1898年才由英国管治。深水埗是当时沿海一带的市集,并设有一个码头将货物转运到香港岛,深水埗便因该码头而得名。
战前大工厂
上世纪二十年代起,香港政府发展九龙尤其是界限街以北一带,拥有海路交通优势的深水埗及长沙湾一带,成为最早得到发展的新九龙地区。而当年由内地移居香港的商人及海外华侨的投资,使深水埗及长沙湾一带成为战前九龙的主要工业区。战后,大批上海商人及工业家迁移香港,深水埗及长沙湾成为纺织、制衣、五金及搪瓷的工厂区。
而另一方面,由于中日战争加上内战,大批内地难民涌港,香港政府无力安置,不少难民在区内的石硖尾搭建寮屋木屋居住。由于寮屋居住环境挤迫,人口又密集,经常发生火灾。1953年发生的一场严重大火,烧毁整个石硖尾寮屋区,大量灾民痛失家园,为稳定战后的社会民生,香港政府决定在石硖尾兴建政府屋邨,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屋邨。
今天慢了一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地铁,由于偏近内陆街道及著名的弥敦道,形成深水埗沿海一带位置难以高速发展。邻近地铁的深水埗小区,例如鸭寮街及高登计算机中心,虽然仍是老旧地区,不过却因商铺租金比旺角便宜,反而成为廉价二手货品及电子产品的集散地。
鸭寮街因何得名?顾名思义曾建有鸭寮,而且不止一个,是整整一个鸭寮村。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鸭寮街独有的地摊摆卖形式已经开始出现。当时香港经济初起步,市民生活水平不高,不少人会将家中的破旧电器拿到鸭寮街摆卖,好赚取一角五毫。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说是鸭寮街最百花齐放的光辉岁月。经济起飞,音响成为男士们的高档玩意,鸭寮街的音响事业如平地一声雷般迅速发展,只要讲起音响,必提“鸭记”﹝泛指鸭寮街﹞!除二手电器外,鸭寮街更逐渐成为了电子零件的集散地。无论是手机、无线电、音响器材、电子零件等,还有很多廉价货品、二手货品等。
今天的深水埗及长沙湾,由于工业北移到内地,昔日的工业重地,已变成香港最老旧而发展较慢的地区。走在深水埗街头,除了会发觉这区的人口比尖沙咀及旺角都老化之外,生活节奏也仿如慢了一个世纪,而街上仍随处可见不少纺织、制衣及五金的周边物料供货商铺,汝州街就聚集了不少衣物配件的店铺,至今仍在印证着这个工业基地曾经辉煌的岁月。
深水埗攻略
高登电脑中心及黄金电脑商场
高登电脑中心是香港著名的计算机产品销售地,高登的名字取自英文「Golden」的粤语谐音。
黄金电脑商场是电玩发烧友的淘宝天堂,地下层主要售卖刻录光盘、电脑周边 配件或外设、音箱等。经常会有商家清仓甩卖,大家有机会可以到那里碰碰运气。一楼主要卖游戏机和电脑产品,几乎所有的掌上或家庭游戏机(比如水货 PSP)都有,价格比内地便宜。
位置:位于九龙深水埗福华街146-152号1楼,上盖物业为私人住宅黄金大厦
交通:
不是海市蜃楼
——中环名厦名街的故事
透过中环华丽繁华的“外衣”背后,我们可以捉摸到香港的“成长脉络”,那些淹没摩天大楼里的殖民建筑,印着华人昔日的生活,现代商业建筑接踵而来,如果忘却他们,等于删改香港记忆。
文/钟颖姬
英国占领香港之后,把英基地从赤柱搬到了现称中环的“维多利亚城”,发展首先由军事设施和行政中心开始,紧接而来的是商人和传教士。中环日渐发展为各行各业人士的聚合点,经过多次的发展、重建和填海工程,中环不断扩大,所以中环和中环建筑是香港殖民地发展最重要的历史见证。
“石屎森林”的名片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期间,香港经济高速发展,香港金融中心开发的大幕徐徐拉开。银行街位于中环,连接皇后大道中及德辅道中,在旧中国银行大厦和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厦之间。
汇丰银行大厦邻近中环皇后像广场,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汇丰银行大厦由玻璃及钢铁建成,其建筑材料几乎全部从外国进口,是当年世界上造价最昂贵的建筑物。从1865年第一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落户中环至今,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已经于此地四次更新换代,在历史巨轮中成为香港开埠初期首张金融“名片”以及港人生活在最为熟悉的“四代地标”。
这是一座集高科技建筑大成的建筑物,当地人给他的爱称是“螃蟹大厦”。位于3/F和5/F的银行可自由参观。香港的4种纸币有一种是这家银行发行的,这里是中环经济和商业中心的象征。
而国内游客最为熟悉的香港地标性大楼,是由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90年启用的中银大厦。这座“节节高升”的建筑,其蓝水晶般的玻璃幕墙外衣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充满东方现代美感的中银大厦不远,古朴的中银旧厦和门口那对石狮子一起,静静地守着中银的历史。
1949年,败退台湾的国民党下令把香港中行的资金外调,但时为中银香港分行经理的郑铁如拒绝指令,更早以高价投得旧中银的地皮兴建中国银行大厦以拖延交出资产,一九五零年建成当时全港最高的银行大厦(旧中银)。
中环寸金尺土,中外金融机构都以在此觅得一地而庆幸,而在东西方政治家眼中,中环的政治意义不亚于其经济价值。
十月围城
中环有一条以港督命名的砵甸乍街,这是条既陡且长的石板路。百多年前的港人把大石块一块一块搬到山上,一步一个脚印历经艰苦开辟这条街道,劳苦大众称它“石板街”。电影《十月围城》以中环为背景还原了百多年前那个香港“维多利亚城”的全貌,石板街为其中一景,也是孙中山在香港曾经走过的革命足迹。
1905年的港岛中环,从维多利亚港码头到皇后大道,从史丹利街到百花街,时代与人物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影片讲述1905年10月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从日本赴港召开同盟会秘密会议,在香港遭清廷杀手行刺。为了保卫孙中山,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慷慨赴义,一群不舍儿女情长的小人物,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以小爱就大义,成为世人眼中的乱世“英雄”。
这样的电影情节轰轰烈烈让人感动。实际上这一革命之路,有孙中山在香港走过的足迹。为了加深港人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孙中山在香港活动的主要地点被港府开辟为“孙中山史迹径”。当港人在回顾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迹,就会发现香港在中国近代革命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百年前的乱世历史穿越历史的尘埃,掩埋在中环的高楼大厦之中,尽显沧桑。今天当人们走过这些以殖民地时代皇室和总督命名的街道和地方时,他们是否知道这里有孙中山走过的足迹,有孙中山读过的学校,也有“四大寇”意兴风发秘商革命之处,更有一段大隐隐于市的中国近代革命史故事。
一山还有一山高
中环,看到最多的是摩天大楼,无论是50、60年代的工业大厦,70、80年代的商住两用大厦、90年代的现代化高楼,还是二十一世纪高耸入云的大厦,这些高密度建筑群和那些快步穿梭于写字楼的白领以及维港两旁的游客重叠在一起,仿佛让人走进电脑3D游戏模拟的城市,置身于小地盘大世界之中。
国际金融中心,港人称为“国金”或IFC,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其正在兴建的双胞胎兄弟ICC)。IFC是“一站式”大型生活、消费、娱乐、办公场所,摩天大楼的纵向空间发展是社会和人口急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1973年落成的中环怡和大厦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楼,曾经是香港及东南亚最高的建筑物。楼高52层,以其独特的圆窗设计见称。随后“第一高楼”你追我赶激烈竞争,分别是1989年的中银大厦、1992年的中环广场。回归以后,对香港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影响最大的项目是2003年落成的国际金融中心IFC,一柱擎天直插维港天空,被港人称为“一炷香”。
现在中环的土地日益稀缺,但IFC绝对不会是香港最后一个第一高楼,因为摩天大楼仍然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力量的终极象征。
图说:
IFC MALL(国际金融中心商场)位于香港国际及融中心内,被认为是香港目前最时尚、最休闲的时尚娱乐场所之一。店内聚集了超过200多家名牌专卖店,还有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港海景的餐厅及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
IFC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大楼高440米,共88层,是目前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与香港最高的山峰太平山不相上下。楼顶的巨型尖顶如同精雕细刻的皇冠,气势非凡,这栋大楼还备受荧幕宠爱,好莱坞大片《古墓丽影》和香港电影《龙凤斗》都曾在此地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