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2年 09月 24日 07:42    游遍天下
 

 

新青年的城市情景剧

/ 达达ZEN   /  唐小平

初见广州,陌生的语言环境往往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无助,南方语系的柔媚和拖腔听起来变得有些刺耳,原汁原味也成了清汤寡水。正如你在士多店与沙示初遇,你一开始可能并不喜欢它的风油精味,但你对它有些好奇。

 

记住一个城市的实体也许并无意义。

我们来到这个城市之前,它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不同人的记忆在这里混合,一些人的快乐覆盖着一些人的伤悲,一些人的甜蜜调和着一些人的苦涩。城市从来没有被某人拥有过,不过是无数人的存在是一种真实。

在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停留广州生活之前,数次与这个城市擦肩:赴美院赶考,搭乘廉航去南亚旅行中转经停……对这个城市本身却从都不曾细味,即便最初对它产生想去探访的兴趣想来也有些可笑:一个展览。

那年夏天在香港,去尖沙咀的香港艺术馆正巧遇见一个名为《洋人旅粤指南》(The Ultimate South China Travel Guide-Canton)的特展,内容大概就是用现在流行的Lonely Planet之类指南的风格,拟定一条线索(至潮热点、实用名录、各式贴心建议、温馨提示、必买名录、宜忌走势)用实物、水彩画等展品填补血肉,再现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洋人从海上如何到达昔日中国南大门:广州。

当时东印度公司成立,大清闭关,广州成为唯一对外贸易的口岸。远渡重洋到来的洋人用画笔记录当时的羊城风物。其中的画作形式上多是设色纸本,再详细一点就是纸本水彩画 ,在线条上留有中国工笔画的特点,而设色又是西方那套肌理、明暗的效果。在内容上则是熟悉又陌生的岭南风物:人头涌动的制丝、制茶、制瓷的行当、商铺;往来江河的船只:水寮(Floating grocery)、白盐漕(White salt boat)、老矩艇(Porstitute's boat)、皮条开埋艇(Pimp's boat)、行尾艇(Tail boat),大罟鱼船(Large trawler);也有日常生活的细部,一只青花大瓷盘里摆放一两只佛手、榴莲、赖葡萄。 这些色彩与细节埋在心里,生根发芽。因此对我来说,现在广州也只有它旧的一面:荔湾、越秀和东山。

相较于有“贸易口岸”遗风、散发着浓重市井气息的西关,东山是现代洋派的“新区”,这里的关键词是官宦、华侨与洋人。

那一天我的东山漫步从“寺贝通津”开始,没有地图,也没有目的地。“寺贝通津”,即东山寺背后(“贝”通“背”)有“津”(码头)通往珠江。如今寺庙不存,河涌(“涌”读音如“冲”)不存,码头更不复存在,唯有从不存在的寺庙背后通向不存在的码头的这条小街仍在,街名仍在。

远处,东山基督堂的尖顶若隐若现。

阳光透过木棉、梧桐投下疏影。屋门前的竹竿上晾晒着洗刷干净的白色球鞋,拐进一条小巷,密密匝匝的植被填满了院子,有白发老人站在窗前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落叶安稳地睡在伸展的头顶的床单上,乍一看,像是沉在海底的鱼。也有木棉花被心细的主人拾起来串成一条来风干, 大概待到收齐了四季槐花、金银花、菊花、鸡蛋花,再配上罗汉果便可为家人熬得一盅五花茶。

像是回到少年时代一个寻常日子的入口。

在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的某条街上看到一间空置的红砖洋楼,整栋洋楼的所有窗框都已被拆除,只剩下一个红砖躯壳。在东山,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它和“青砖石脚”西关大屋的格调不同,又有别于竹筒屋的布局方式,吸取欧美各国的别墅形式,前庭后院,主楼多为二三层,外墙用红砖砌筑,水泥钢筋结构,门廊入口处采用券拱形式和山花顶,形式新颖,副楼多为平顶,柚木门窗,清水红砖勾缝成外墙。

有空置也有保育与重生。在恤孤院路9号你会忍不住停下脚步。葵(逵)园,二层半的小楼有着方正俊俏的门脸,拱门楼上用灰泥漆出“1922”的字样。当年华侨马灼文先生的私家宅院如今已经变身一家艺廊与咖啡馆。新主人悉心照料原有的一切,空阔大厅挑高四米,木楼梯旋转而上,扶手有着厚实温润的触感。窗、门脸、阳台都是原来的模样。瓷砖是在马六甲旅行时见过的南洋风味,浅蓝花蔓与暗红圆点,松糕状的四角小块撞色互贴,它们被做成杯垫,可以留下或者带走。

出门,过街不远,恤孤院22号。交谈、言笑充斥耳廓,竟是一家青年旅馆。红着脸越过人群,凭着感觉往楼上攀爬,果然楼上有最好的风景。广州的天际线在此陷落。小洋楼间或从绿色树冠里蹿出,像是演出露馅的演员,带着生涩无辜的笑脸。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说,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随之膨胀。或许城市本来没有灵魂,是人们的记忆装点了城市。记忆散落在梦境里,梦境遗失在往事里,往事浮游在城市里。

迷路的人,会遇见浮游在城市里的故事,记忆和别人的梦。

认识广州和广州人,恩宁路一带是不错的着手之处。恩宁路离美食聚集地宝华路以及繁华的上下九商业街都非常近,但这里却异常地安静,完全感受不到周围的喧嚣。这条街上集中了传统的西关铜艺店,

纯手工打造的铜器被现代方式演绎着。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到天程铜艺店里,听苏家父子讲西关铜艺的曲折故事。在这条街上走走停停,骑楼、趟栊门这些老符号依然凝固在恩宁路上,八和会馆、金声电影院等老招牌依然可见。

 

老广州的街巷里依然能发现原味的士多店,里面的杂货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初次见这番光景,真是惊讶于这么狭小的空间里竟能容纳如此多的宝贝。这里寄存着多少广州人童年的回忆,曾几何时,在这里花上几毛钱买上一瓶亚洲沙示,是夏天里最甜的味道。如今亚洲沙示新装上市,老的士多店里又将延续出新故事。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衷于游走城市,发现城市并记录这座城市。达达ZEN的周围就聚集着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广州青年。他们用iPhone记录下属于广州的生活片段,可能是地铁里的一个侧影,可能是一片青砖地……他们用有温度的碎片拼贴出完整的广州。他们以这些素材组织起一场iPhone摄影主题展,达达ZEN的作品就在其中。

新青年的青春生活样板

了解广州,从了解广州新青年开始。咏春少年、粤剧青年、赛车手、摇滚新势力、时尚插画艺术家、最专业跑酷团队,他们的成长记忆,也是广州的城市记忆。他们大张旗鼓地先锋,我行我素地夸张,他们坚持只去老字号,因为那里聚集了最多本土青年,一份双皮奶,一碗竹升面,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好味道。66年历史的亚洲沙示也大抵如此。

 
2012年09月号 总第131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黄新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