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行云流水 图/ 晃人 子曰 吴晓瑜
不知不觉百公里已经举行了12届,从第一届的50多人到2012年的2万多人,百公里已经成为了磨房的一张名片。但说起百公里的历史,相信知道的人寥寥无几。我们找到百公里的创始人“行云流水”,听他来聊聊百公里和磨房的故事。这段漫长的行走历程,传达着磨房最为注重的互助精神,是那些挑战自我的人与无私奉献的义工群体共同交织的故事。回忆第一届百公里的诞生,我们也能看到磨房崛起时代户外圈的风云故事。常泡磨房的人会在这里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ID,而不熟悉磨房的人也能在这里感染到户外运动兴起时那段激情无畏的时光。
2001年8月,深圳海上世界、东冲、102公里、行云流水。排成一个句子:2001年8月行云流水利用磨房平台发起和组织了内地首个“百公里徒步”。线路从海上世界到东冲,长度102公里。如果说百公里在内地的出现是必然的,那么这句话的每个词,都有其偶然性。
也就是说,没有我,没有磨房,内地也会产生百公里,也许时间会晚个两三年,也许是在杭州或北京。当多数人的温饱不是问题,人们需要健康,需要舒缓紧张的生活节奏,于是户外人群暴增,玩法不断创新,百公里就是户外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性游戏方式。类似的情况,香港1981年就有了百公里。
我们的小时代
2000年下半年,十几个泡在新浪旅游论坛的深圳人,自己搞了个小圈子,就是磨房。磨房是我第一个泡的论坛,所以有点像初恋情人。我这个ID的由来是因为想起三角山上云从我身边飘过的景色,同时也抱着登山时健步如飞犹如云一般飘过的愿景。后来大家嫌麻烦,都直接喊“行云”。一开始的磨房主要是贴游记攻略,基本没有什么本地活动,少数几次活动都是小圈子不对外的,第一次成规模召集本地活动是由我开始的。
我在深圳参与户外是受老邓影响,他1997、1998年已经开始一个人拿着地图钻林子,因为是建设部门的。有机会接触地图。深圳早期有很多户外线路是他探出来的,后来他总结出深圳十大线路,2000年放到网上,算是深圳第一次有系统的攻略集,当时有人笑称是户外青年手中的红宝书。他有两个ID,假行僧和贼老窝,前者是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向往,后者是深圳的一个地名。
到2000年元旦我和朋友“海天一色”完成三角山—大燕顶—三角山—七娘山穿越。同时和我们反向而行的有老邓和他的崇拜者“乡MM”,快下山时遇到“EAGLE”等那时的磨房风云人物。这也是泡磨房的人首次完成这条线路,但不是深圳户外界的第一次。我们那时好胜和虚荣也自虐,什么线路难就去挑战。2001年上半年我们穿越笔架山—田心山成功,这应该是深圳户外界的首次,心里多少有为磨房争光的感觉,这条线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驴子考试线路——三水线的雏形。
102km,50多人的第一次百公里
我发起百公里的直接原因,是我和 “如风”报名2001年10月的西藏首届登山大会。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一系列挑战自己极限的活动,因为我们知道雪山攀登有生命危险,但我想知道我们面临困难的承受极限。其中,百公里便是我们所做的挑战极限的活动之一。
如风本来是个纤纤弱女子,我们认识时她体重只有80斤,深圳刮台风时她是站不稳的。在爬山的活动中她逐渐变强。两人一起登雪山更有挑战性,对人生也更有意义,于是我们把计划买房的钱都用来登山了。我登雪山接受入门教育是受乔恩《走进空气稀薄地带》的影响,我们不想留在雪山上,想知道究竟到何时我们会实在走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