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扉 ●图_陈锦辉、何龙
刚接到一则短信,一位很久没有消息的熟人从国外回深圳了。LY君在短信中说:小伙伴们,我回来了。有好玩的活动,记得叫上我哈。LY君曾是华为的一名IT工程师,朋友圈著名闷骚理科文艺男、非著名青年摄影师。他当年最有名的一个段子,就是早晨起来,披衣坐在下梅林农批市场对面梅山苑公寓阳台上,必能吟出一首新诗,记录他和他那小女友在梅林的幸福生活……
那时的梅林,不像现在因为到处都在建地铁,围成一个大工地,也不像现在由于城中房价的高涨,而带动房租的高企,或者已不是屌丝们心目中想住就能住的蜗居热土。真是弹指一挥间。如今的LY君至少有十年不曾写诗了吧。
十年前的梅林确实是一个能让文艺青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风花雪月之地。今日鹏城之中,不知有多少已过而立之年的70后、80后,当年在梅林安放过他们的奔腾青春,他们的爱与痛,他们的早期深圳记忆。
据LY君说,在国外的日子,经常是“夜来幽梦忽还乡,上下梅林基督堂”。看到教堂,就想起当年梅林的那一段岁月。记得当年每到周末,我们几个所谓文艺青年男女,必定在他的梅山苑公寓聚会。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那是必须的。两只大大的音箱立在地板上。房内连一个像样的餐桌都没有。“青春过了一半,还没有找到另一半”的一干人等,在室内铺一个野餐垫,席地围坐,有啤酒,有音乐,有吟诗,有嗨歌,有猜拳,有谈心……歌声,笑声,喧哗声,打闹声,飞越阳台,飘落在北面梅山的荔枝林,梅林水库,直到塘朗山林之间。
当然,暧昧的聚会有暧昧的爱情,那是必须的。记得当年我们中间的XM君暗恋一位在电台工作的姑娘。因为那位姑娘是个基督徒。XM君于是陪她去梅林基督教堂做礼拜,听牧师讲圣经,和信众一起唱赞美诗。有很长一段时间,XM君因为爱情而变得虔诚,一度动了洗礼入教的念头。后来因为他和该姑娘的爱情无疾而终,而不了了之。再后来,XM君有了另一半。这位另一半不知从哪听说到这一段故事,于是将梅林基督教堂列为了XM君的禁足区,将那位前度的现居住地上海列为了XM君的禁飞区。XM君有了这位傲娇的另一半后,也渐渐淡出了我们当时的这个单身文艺男女青年的聚会圈。
“踏破鞋子不如坐破垫子。”梅林的爱情故事往往就是这样从聚会开始的。饮食男女,吟诗弄月,那个时候,上下梅林的林荫道是很适合散步的;那个时候,下梅林郑氏宗祠的石阶上很适合发呆的;那个时候,依山而起的梅林基督教堂很美很静;那个时候,梅林一村后面梅林水库的大坝上还没有川流不息进山锻炼的人……十年聚散两茫茫,青春作伴梅林关。纵不思量自难忘,日久他乡成故乡。
那个时候,我还只是个媒体人,还没有未卜先知地看到自己日后会成长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不知道我们所寓居的梅林,其实早在800多年前,就是中原的移民南迁至鹏城时选定落脚、开枝散叶的栖息地。
据深圳的文史资料显示,上梅林村黄姓宗亲可能是深圳最早的移民,他们八百年前落户深圳大地,一代一代繁衍至今。上梅林黄氏是中华客家移民潮的一支,黄氏先人最早来自河南中原,经湖北江夏,而后经福建再度移民岭南大地。而下梅林因为早年间山多林密,长有很多杨梅树而得名。元末明初,郑成功后裔为避中原战火,由河南荥阳迁居到福建莆田。明末时期,福建莆田一个支系又迁到如今的下梅林一带定居。300多年前,郑氏先人从福建莆田带回20多棵荔枝树苗,在下梅林轮种、发展,现在梅林公园内的古荔枝树便是这20多棵荔枝树苗的后裔。
而上梅林的黄氏祠堂,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红色的激情岁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曾发动了一场著名的“文化名人大营救”,就是把被困在香港的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经深圳转移到内地,而梅林就是他们转移的必经之路。东江纵队的一个办事处就设在这座祠堂里。这就是有关的黄氏祠堂一副对联,上联联语“祖庙设戎机救国救亡救文豪东纵曾谱革命史”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