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户因为健康生态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沙发主是罗托鲁阿的五十多岁的老两口。老两口的大房子位于罗托鲁阿城市十公里外的机场周边,老奶奶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那矍铄的精神状态如今回忆起来都记忆犹新。老爷爷是研究树木的学者,但业余生活与家里两只爱钻地毯的猫咪和大后院生活的鸡鸭猪密不可分,我每天都能看到老爷爷穿着工装和雨靴跨越木栅栏忙碌的身影,脸上时刻都挂着温暖的笑容;老奶奶职业不详,但是每日早晚无微不至地照顾马厩的马儿,为它们添衣减衣,早起准备骑马的便当,再开着拖着马儿的车子离开房子的生活作息,一度让我误解老奶奶是个职业骑手,其实这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家里的墙壁上挂着老奶奶早些年在马背上翻越障碍时英姿飒爽的照片,让我不禁好奇去问老人家准备将这个爱好进行到什么时候。她的回答让我从心里敬仰和折服:“也许等我不能上马,或者因为骑马受伤,一辈子无法再骑行的时候才会放弃这个爱好。”人与植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就是新西兰的真正生活。
在换宿中体验田园生活
与沙发冲浪相比,想在宿主家多停留一段时间,进行文化和生活交流的方式还有换宿,顾名思义,即用劳动换取住宿。 较之当沙发客,换宿帮助宿主工作不是选择性的,而是强制性的,但宿主不仅提供住宿,多数还提供餐食。我用过较为流行的两个机构是helpx(www.helpx.net/ )和WWOOF(www.wwoof.co.nz/),类似这样为换宿者和宿主提供桥梁的平台还有很多,但功能和内容极为相似,只是宿主的需求偏重不太相同,前者涉及方面较广包含家庭助手、餐厅帮手之类的工作,后者个人有机农场农务工作较多。在宿主的页面介绍中会有对于当地环境、工作内容、家庭情况、住宿和餐食提供情况的介绍,有时网站需要支付不到人民币100元升级为会员查看宿主的邮箱和联系电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换宿申请者的可信度,他们的桥梁作用不仅仅在新西兰扮演,在上面发布信息的宿主来自世界各地。
我在新西兰有两次换宿经历,在helpx我联系了一个偏僻的农场家庭,停留了一周;在WWOOF我联系了一家带对外开放餐厅的家庭式啤酒作坊,也停留了一周。通常招募换宿的宿主一般希望换宿者停留两周以上,具体情况可以通过邮件沟通协调。我的两次换宿经历所做的工作类型差别很大,而在换宿中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农场家庭是我联系的第一个换宿,和两个小伙伴驱车在颠簸的路段上晃了很久才到达,而去他们的农场还需要坐着像美国电影中那样马力巨大的越野车攀爬山路才到,所以想自由去镇上采购的困难可想而知,山上的农场就连手机信号都极不稳定,所以闲暇在线看电影这事儿都不用想。与我们在这里同时换宿的还有一个奥地利小伙儿和一个德国姑娘,农场主夫妇和三个孩子,加上若干动物就是我们全体成员。我们在与世隔绝的农场品尝着黄澄澄的新鲜鸡蛋,应该是我吃过最好的鸡蛋了;我们在农场山路上和“国际友人”跋山涉水探险;我们在山顶小屋欣赏日落看宿主孩子们翻跟头,我们识别在新西兰最适合当柴火的马努卡树,我们在夜幕降临一起看宿主家豪华的家庭影院,偶尔也会和三个孩子两位友人玩游戏……
这次的换宿经历很特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在前期沟通我们以为工作内容多为农场的工作,收鸡蛋、喂猪、砍树劈柴之类的,但宿主在沟通最初虽然未明确提出,已经为我们划好“合适”的位置——家庭小帮手,简单来说就是做家务和负责大家的餐食,所以在联系换宿前一定要详细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才会有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可能宿主和我在价值观念和东西方文化上面差异较大,相对而言,德国姑娘和奥地利小伙更随遇而安,他们已经在农场停留了几个月,和宿主的相处看起来极为融洽。建议和宿主多多邮件沟通深入了解,当然碰运气也是一次换宿体验感受的重要因素。
有机啤酒作坊的换宿经历,让我在新西兰一共两次的换宿经历完满收尾,从来没想到如此幸运地能去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啤酒榜上有名的有机啤酒店家换宿,在抵达之前看到其他换宿者在网页上好评如潮,而啤酒也是吸引我联系来此换宿的最重要原因。住宿条件略显简陋,我们夜宿在废旧房车上,洗漱可以在餐厅背后的公用洗手间解决,天气不冷还备有加热器,生活其实也没什么不便利的。前几日我们的工作是为啤酒贴标签,我和小伙伴分工协作组成中国式的生产线,显著提高的生产效率也被老板看在眼里。在我们工作两天后换来第三天的休息,带着德国小伙儿,四个人驾车去不远处的新西兰假富士山(Taranaki)走步道;后几日我被安排到餐厅的后厨做帮手,削土豆、红薯皮虽然枯燥,但是跟着厨师学到了炸芝士这道神奇的当地菜,还有帮忙做大披萨,从擀皮儿到涂酱加料的过程,享受干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