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好格局支撑历史的演进
一道院墙,横亘在厂内,古朴的形制和色调,横亘在厂内,墙内圈起大片葱绿植被和深灰建筑,泾渭分明地划出了时间的断层。迈入院墙,便恍惚坠入时光隧道。青葱苍木,便是这时光隧道中夹道的风景,它们的挺立,意味着由它们间离的格局空间经年未动。沿着植被分隔的路径,便已经置身这爿遗址的初始格局之中了。
金陵制造局,近代史上显赫的名词。略有常识的人大都能够历数“洋务运动”期间的四大兵工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天津机器制造局(1867),另一座便是眼前这座金陵机器制造局了。现在的园区已被标识为“1865”,显然这是用了其创始的年份。于是,以1865年为始点,这片城市遗址的历史沿时间线顺次打开:
1865年,对于中国众多城市来说,其记忆大抵是空白的,而南京却在这一年掀开了其军工生产史秘而不宣的一页。正是这一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创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由此开创了我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先河。
民国时期,金陵及其制造局变身为金陵兵工厂/六〇兵工厂。
建国后,工厂继续演进扩建为三零七厂和现在的晨光机械厂。
自开篇那天起,这部生产史便默默演绎了整整百年:从1865年到1965年,这里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枪炮生产基地,其轻武器的产量占全国兵工企业武器总产量的一半。
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金陵机器制造局纵是史学价值极高,但普罗大众对它的认知更多地也只停留于史册上的名字而已。就这样,几近与世隔绝的厂房,穿行了晚清、民国及现代直至当代,而近乎150年的光阴流转,厂区不但保留着完好的初始格局,还衍生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工业建筑群落,得与此等珍稀的建筑景观谋面,焉能不算是一场“艳遇”呢?
中西合璧,绝版清代军工厂房
独自漫步在清静的旧时军工重地,与现时许多厂房建筑大相径庭的几排工业厂房呈“一”字型横列排开。深深吸引我驻足的是这些厂房的“中西合璧”:略呈西洋风格,而整体仍然为中式砖木结构,浑身上下采用的也是本土材质。一排排路过,一间间细看,这一带的几幢建筑主门楣上都保留这石刻“同治五年建机器正厂”、“同治十二年建机器右厂”等字样。无需任何旁白解说都已确信无疑,眼前的这些厂房正是前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