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保留的最早的厂房——同治五年建机器正厂,近乎与金陵制造局同时诞生。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兴奋——当时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制造的枪、炮、弹药、火药、水雷等军工品,正是在眼前的这些厂房空间中诞生的。
的确,在想象之外,眼见为实的是这些厂房强烈地显示着洋务运动初期厂房的特色:尽管这批厂房均有史记载由英国工程师主持设计建造,式样和格局在参照英国工业建筑,但厂房毕竟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实施,鉴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得不考虑就地取材,以及任用本地建筑人才。无怪乎,尽管诞生于西风东渐的洋务运动,但眼前金陵机器制造局最早一批厂房,整体建筑技术施工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砖木技法。
透过玻璃窗窥看,高大的厂房内部空旷而通透,足见其在设计时较好地考虑到自然通风和采光,其结构参照了英国工业建筑钢梁架结构体系,而实际上却是以木屋架替代了英国厂房惯用的钢铁屋架;而在外打量其外立面,则为青瓦坡顶、清水砖墙、拱形窗。而一个典型的“西化”厂房处理手法,是主车间之间间隔十分宽大,接近20米宽度,主车间建筑物则采用架空的过街楼相连通,既腾挪出地面空间,又保证了车间厂房间的内部畅通。点缀在宽大楼间的是身姿笔挺、线条清晰的水杉。
园区里保留下来的清代厂房还有光绪年间的几座,如光绪七年(1881)建的熔铜厂和卷铜厂、光绪十二年(1886)建的木工大楼、光绪十三年(1887)建的机器大厂等,厂门石额上均保留着建厂时间和厂名。
独领风骚的多连跨民国工厂建筑
从厂区坡地俯瞰,整片厂区给视觉带来最大冲击的,是硕大的多连跨屋顶,仿佛排山倒海的巨浪向自己站立的方向扑来,只是,这是凝固的、深色的巨澜,它凝固在半空,并且保有这个姿势已近八十个年头。这便是无论在当初,还是现在,都独领风骚的厂房建筑。只是,这“独领风骚”的今昔含义各自不同罢了。
从上30年代起,国民政府对此时已改成金陵兵工厂的厂房建筑进行了更新和扩建,使这一清末老厂更具规模,更加规范。现在园区能见到的24幢民国时期的厂房,与那批清末厂房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其大多采用了当时的新建筑材料技术,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使这一片区的厂房从原来偏中式风格转而为西洋风更明显突出。
眼前这“凝固的巨浪”,便是这一时期金陵兵工厂建筑的典型代表。最吸引眼球的“多连跨”就是其最显性的标志。与世界上的大多数建筑道理相同,建筑的外观绝非单纯为了视觉效果,更多时候,外观的形制是由其建筑结构或者功用导致的。这组“凝固的巨浪”,“浪奔”的方向一致朝北,事实上这是厂房独具特色的天窗设计,天窗面北而开,为的是避开日照直射辐射,从而使厂房内光线柔和,以利于厂房内的机械劳作更加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