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3年 01月 30日 11:05    游遍天下
 

    

    客围家屋

    原住民生活样本

    深圳有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情况不同,所以居住房屋宅舍也有各自特色。比如,广府建筑特点的沙井新桥村、松岗上山门村、石岩浪心村、观澜圩镇的『清末民国时期的民居』;客家建筑特点的龙岗镇罗瑞合村『鹤湖世居』,坪山新区『大万世居』和坑梓街道的龙田世居;以及大鹏新区大鹏古城的赖恩爵、刘起龙等几处显赫的『振威将军第』等。深圳至今保留比较完整而且富有特色的民居,最典型的是鹤湖新居、大万世居、茂盛世居、龙田世居等等。

    文 / 廖虹雷 编辑/ 王雪峰

    深圳圳当地有句土话:“宁可食少的,也要瓦遮头。”也就是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宿”,不能没上盖的,最衰也要有草盖顶的茅草房。

    旧时,深圳许多在山里种田的农人,多数住在自搭的茅寮和自建的泥砖屋里。沿海和珠江口一带的村落较为富裕的,盖有青砖屋。沙井、福永、南头、西乡等地,有就地取材,用蚝壳垒墙,更有用蚝壳灰、红泥、草纸、红糖、猪血混合“舂”(夯)墙的,多数做成“华侨大屋”,或者四五层楼高的土楼,当地人亦称“碉楼”。大的村子往往在村口或东南西北角建有三五间“碉楼”,作全村人避难、防匪防盗之用。观澜、龙华、石岩、布吉、公明等圩镇许多村庄都有。现保留比较完整和数量较多的数观澜圩镇。

    早期深圳的移民,多数由粤北南雄珠玑巷或粤东梅州等地迁徙而来,更早一点的是来自江西、福建甚至河南中原地区。因而建筑特色带有中原和赣、闽、粤东风味。从结构上分,有正屋、横屋、围屋、照墙屋、二字屋之分。其中正屋为主体。如果家族繁衍,围绕正屋不断加盖房间,这种以正屋为中心围拢起来的一圈一圈的屋,就叫围屋。围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深圳的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且全部集中在龙岗、坪山、坪地、坑梓几个地方,其他地方的客家村落少见,深圳西片的广府一带更是没有。

    围屋建筑样本

    说鹤湖新居,也不“新”了,足有190多年历史。它位于龙岗罗瑞合村,为罗氏家族聚居地,呈方型城堡式围屋,据说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目前这里被深圳市政府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馆内基本保存着原貌。鹤湖新居奠基人叫罗瑞凤,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间,为躲避战乱、背井离乡,从河南辗转迁徙到深圳,在龙岗河的冲积平原上发现了“鹤湖山”,此山被周围的大小7个岭岗包围,围屋自居于中间的小土墩之上,构成“七星伴月”的格局。罗瑞凤很满意鹤湖山这块风水地,觉得“鹤”,松鹤千年意头好,会给家族带来长安久居,于是便选择在此兴建家园,取名鹤湖新居。老屋大门横额上“聚族于斯”的镌刻,仍然向我们昭示着罗氏家族当年兴建围屋的愿望。

    “鹤湖世居”历三代人,数十年建成。占地近2.5公顷,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南北宽166米,东西长109米,共有179个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由数间房屋、灶间构成,如今有几百间灶间足以证明当时“生火人家”就有数百间。鼎盛的时候,庞大的围屋里居住着千余罗氏子孙。整座围屋建筑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内外两围设有八个碉楼,鸟瞰围屋呈梯形,前宽后窄,内围有高墙与外围相隔,平面呈方形。内部建筑主体为三堂两横结构,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天街复杂,像座迷宫,易守难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是典型的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

    走近围屋,虽然作了一些修葺,但在残旧中你仍可以看到一口如镜的“半月形”功名池,池边有一坪偌大的晒谷场,场边白色高墙上模糊的壁画,檀木屏风上依稀可辨的雕刻,宽大祠堂中雄伟的麻石立柱讲述着当年热闹的场景。明显不同于其他围屋的是:门前多了两座清朝时期留下来的炮台,标志着围屋主人曾经的显赫身世。

    坪山新区“大万世居”围屋为曾氏族人所建,曾氏认春秋鲁国孔子儒家后人曾参为祖。该世居建于乾隆三十二年,竣工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广东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古代建筑群。由于该围屋布局造型独特、建筑宏大,很有古建筑研究价值。大万世居以宗祠为中心,最多时居住了曾姓100多户人家300多人。

 
2013年01月号 总第134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欧阳乾
1   2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