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坪山新区“茂盛世居”围屋里,既有客家围堡的重要成分,又加注了欧式风格的构件和单元,还有广府民居的一些排列。这反映出深圳地处沿海接受海洋文化影响的痕迹,也体现了当时的客家人善于包容接纳不同文化的品性。茂盛世居的创始者是一对来自兴宁的何氏兄弟:何维松、何维柏,他们大约在清乾隆年间中后期(约1780年前后),从原籍兴宁县永和乡炉铺岭村来到横岗创业,在横岗圩创办“茂盛”商号,经商发家并于清嘉庆初年(1800年前后)动工兴建茂盛大屋,历时十三载建成。
坑梓街道“龙田世居”为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围屋前有类似护城河的池塘,半圆形的河岸与外墙形成“龟背状”图案,当地老人说,这龟背表示金汤永固,寓意长生不老。为各地土楼所少见。龙田世居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梅县迁来的黄氏族人所建。现该围屋仍聚居60多人,另有10多户旅居港澳及海外。走进龙田世居,才知道还有一道一道的大门,一个一个的天井,连环相套,就连围墙其实也是一大排的房屋,整个龙田世居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城市”。
围屋的建筑智慧
深圳的这些客家围屋,就其建筑渊源而言,属于梅州客家民居一系。从功能上看,除栖身外,还偏重于防御。举族而居,高墙合围,墙上设有哨口和枪眼,墙顶辟有巡道,类似于城墙,四角筑碉楼。它们是中国典型的防御式民居,也是家族式起居、管理的自然村落。它的建造者有长远的眼光,也有现实的严格要求,尤其在选址上,既讲究天人合一,又兼顾风水。客家人向来重视“天人感应”。龙岗、坪山一带为丘陵地区,丘陵是建造围屋的最佳地形。在建造围屋之前,要请堪舆师将小丘陵依八卦分二十四个朝向,所选的宅基地要按照建宅人的生辰八字,依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选择最适合宅主人的方位。另外,据说在不同的月份建宅,朝向上也有变化。但重要的是,丘陵为宅基后部要有依托之物,原则是有山靠山,无山靠岗,假如没有丘陵,只有平地,远山也可以作为宅子的背衬。客家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上应苍天,下合大地,达到吉祥如意的目的。
在建筑结构上,围拢屋承袭了中原传统民居的架构、墙体和斜坡屋顶,根据南方气候特点,以“四扇三间”为基本建筑单位,形成“三堂两横”为核心的家居单元。平面布局上,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主要的建筑屋都在中轴线布置,陪衬建筑均设于主建筑物的两旁。然而,深圳的客家围屋,其建筑时间毕竟距历史上的“第三次迁徙”有几百年历史,因而,其建筑结构及风格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深圳客家围屋具体的建筑结构及风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墙内的建筑立面上,不再是清一色的平房建造,有的在上堂或正堂间造二层楼房,也有的在中堂的正堂内加半层阁楼。二是横屋与正屋间,横屋与横屋间,用天井和巷道分隔的立意更为鲜明,天井成了堂的框架,也有“四水归堂”的作用,巷道成了围内的交通网络;人在其中行走,到处都有连廊和开敞的厅堂,晴天挡日,雨天遮水,十分方便。三是有的民居防御功能渐次淡化,更为讲究美观舒适。坪山的鹿岭世居等,带有浓郁的侨乡风格,堪称围屋形制向现代居宅过渡的版本。四是宗祠作为结构围屋的核心,不再像法则一样得到强调,也允许建于围屋之外,如:坑梓街道的新乔世居,它的宗祠——江厦堂,就建于围屋外。五是雕刻、壁画、彩绘等这类装饰艺术在建筑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举凡瓦檐、梁栋、屏门、窗匾、廊墙均有工匠的巧夺天工的赋形,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深圳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山寮、草棚、泥砖屋、砖瓦房、土墙碉楼、围屋、小洋房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别墅等高尚住宅,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民居气韵,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深圳“移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岭南住宅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