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3年 01月 30日 11:09    游遍天下
 

    

    千年蚝乡

    沙井蚝文化寻踪

    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他在小说中描述:“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在吃牡蛎。她们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微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巴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我吃蚝没小说写得雅,但那感受一样,我甚至把手指上的香汁也吮得干干净净。在寒风中的大排档吃宵夜,吃着滋滋地烤出的带壳烤蚝,恨不得连汁带壳吃下去。那架势有点像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赞叹:“谁拥有牡蛎,谁就拥有世界。”

    文 / 廖虹雷 编辑/ 王雪峰 图/ 文靖

    蚝属贝类,学名牡蛎,因蚝肉含蛋白质高达57%而被称为“海底牛奶”。现代医学则认为蚝肉有降血压和滋阴养血的功效。

    小时候,我就在南头珠江口滩涂“打过蚝仔”。带个小篓、蚝啄,到海边石堤寻觅长得密密麻麻、拇指般大小的蚝仔,或河涌边大人开了蚝剩在大串“蚝树”里的小蚝,撬去硬壳,取里面的蚝仔肉,拿回家煮蚝仔粥、烙蚝仔饼,那味道够鲜,够香。后来吃过大盆菜宴会,里头有一道“酿蚝豉”,味道甘香,印象深刻。长大后,吃过几次“蚝宴”,也就是“八菜一汤”,清一色由鲜蚝的材料做成:白灼鲜蚝、姜葱炆蚝、蒜蓉蒸蚝、红烧金蚝、酥炸生蚝、猪网油酿蚝、香甜煎蚝、砂窝蚝仔粥,加上金银菜蚝汤。至今,眯上眼睛,嘴巴还咂个直响,口水流淌。

    渗透在生活里的蚝文化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艘满载缸瓦的木船,航经珠江口的大海湾,遇上了飓风,沉没在深圳沙井附近海底,船上的缸瓦器皿全都落入海中。几年后,当地渔民偶然从海底捞起缸瓦片,发现上面都长着又肥又大的蚝。这深藏在海水里,又躲藏在丑陋的硬壳里的东西竟然是雪白娇嫩的生蚝,食之鲜美无比。

    这船缸瓦附着长蚝的传说,暂且不去考证。早在晋代,刘恂的《岭表录异》确实有“东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背踞广州,战败后余党逃入海岛野居,唯食蚝蛎,垒壳为墙壁”的记载。如今沙井有间祠堂和好些古代民居,用蚝壳做的墙仍数百年不倒。

    再往后,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食蚝》一诗就记载着深圳沙井人养蚝的史实:“薄宦游海乡,雅闻归靖蚝,宿昔思一饱,钻约苦味高……” 归靖,就是现在深圳沙井一带的古称。上千年前,官宦就“雅闻”沙井蚝,极想饱吃一顿。古人比我们还嘴馋,还讲究营养,讲究享受。

    由于珠江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咸淡水适度,终年气温相宜,海上浮游生物丰沛,因而广东养蚝全国最多,广东又以深圳的沙井和中山的唐家湾最为著名。深圳蛇口、西乡、福永、沙井都养殖蚝,但多为沙井人经营养殖。沙井人养殖蚝很有研究,历史上养出来的蚝,个大肥美,俗称“玻璃肚”,远近闻名。本地人嫁娶礼单中,一定有蚝豉多少这一项,有的大户人家过礼蚝豉论担计,蚝豉越多,礼越重,越体面,也许“蚝豉”在广东话读音近“好市”,讲究“意头”的广东人,逢年过节,庆典祭祀,或生意人开张大吉,少不了蚝豉、生菜、猪手,祈求“好市生财就手”。尤其港澳地区、东南亚和欧美国家华人,除了祈求生意“好市”之外,还有“想唐山”“念蚝情”的情结。这种绵延几百年的民风习俗,长久积淀了这种岭南独特的“蚝文化”。

    蚝不仅好吃,蚝的外壳也是个宝。蚝壳烧成蚝灰,既可以当石灰建房用,又可以撒下水田改良土质、中和酸碱,当肥料使用。蚝壳整个儿垒砌外墙,坚固耐用,百年不倒。沙井的江氏大宗祠外墙,用一个个蚝壳砌垒,几百年坚实如初,风格独特。

 
2013年01月号 总第134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欧阳乾
1   2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