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3年 06月 05日 06:23    游遍天下
 

    ●文/ 杨绍军

    如今,西南联大已成为历史上的名词,其时的文人也鲜有健在者,

    但是,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

    西南联大为民族抗战和文化传承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俨然诞生出无数的缅怀和向往,被称为“举世可追忆的文化遗产”(易社强)。

    在西南联大暂驻的昆明,那些关于诗歌的、散文的、文化的、大师的种种踪迹,

    曾经在抗战烽烟中发生,

    同样给西南边陲的昆明带来不可泯灭的永恒记忆。

    在短暂的8年间,中国现代史上众多的诗人、作家和学者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的高原之城,以他们的行迹和文思构成璀璨的文学景观:那些依稀的往事和记忆同样清晰地一一浮现……

    翠湖心影

    相传,翠湖是与滇池、盘龙江相连起来的。在明代,翠湖以环流的形式与五百里滇池衔接,成为巨大的湖湾;在清代,平西王吴三桂移山填海,在翠湖兴建别院。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很多昆明人如今都会提起。

    现在,翠湖的观鱼楼、水月轩、湖心亭、竹林岛、九龙池散落其间,与湖水、石拱桥、长坡、柳絮、修竹、棕榈和三角枫,组成生动有趣、生机勃勃的画卷。特别在冬季,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客——红嘴鸥飞临昆明,这些可爱的精灵降临翠湖,拍击着翅膀飞到人们中间,市民为它们准备好丰盛的食物,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人与自然相互拥抱、互相感动的舞剧——“翠湖嬉鸥”。

    此时,站在湖边,我们仿佛看到明朝的翠湖,那些时代的帆船从滇池水上飘荡到盘龙江再游弋到翠湖;我们仿佛看到清朝云贵总督阮元修筑的长堤,蜿蜒着伸向翠湖中间。曾经,在明永乐九年(1411),翠湖边开始筹建云南贡院,这个时刻意味着湖边的云南大学早期原址初现;曾经,在光绪十七年(1891),翠湖边经正书院的出现,这是云南近代教育文化的先声。

    又经过多年风雨,当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远在北方的北大、清华和南开学人离乱迁徙,来到遥远的西南边陲。他们的到来,使偏居一隅的战时昆明成为众生仰拜的“文化之城”。于是,我们看到,新月派领袖闻一多、浅草、沉钟诗人冯至、现代派诗人卞之琳、英国诗人燕卜荪以及年轻的穆旦、郑敏、杜运燮、王佐良、袁可嘉、赵瑞蕻、杨周翰等诗人。与诗人同在一起生活的,还有西南联大的作家朱自清、沈从文、李广田以及汪曾祺、鹿桥等学生作家。这些诗人、作家都生活在翠湖及其周围。

    多年以后,著名作家汪曾祺在《翠湖心影》里,将他在翠湖刻骨铭心的记忆化成书面文学语言动情地说:“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从中,我们不难见出汪曾祺真挚、沉郁的感情,他记录下在昆明逛翠湖、跑警报、泡茶馆、看电影等经历,他将过去了的、不容忘记的、抗战岁月的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定格在文学的细节描写中。

 
2013年05月号 总第138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欧阳乾
1   2   3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