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合伙人或结婚生子,或返回家乡,唯有爵士猫去年辞职并正式接管书房。爵士猫从小喜欢电影,中学时代曾有逃课看电影的快乐往事。来到深圳,成为设计师,利用业余时间为深圳独立电影社志愿设计独立电影介绍刊物。
爵士猫总是尽可能多地组织一些活动。以她的经验来看,作家讲座及签售能极大地推动阅读。一本好书或许并不为人所知,例如《哈扎尔辞典》,因为在几个独立书店做活动,销量大增。
为了选择放映优秀的影片,爵士猫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每个月的周六,她会放映某一个知名导演的最经典或最具争议的影片,如十月播放胡里奥·密谭导演作品。而每个月的周三,则播放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例如公路
系列。
“其实,深圳需要多一些小书店。经常有从龙岗、宝安区过来的客人来看电影,问起小津是否有分店。也许吧,两年内。”“传统的书店都会消亡,逐渐转变为艺术空间或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这位猫一般的女子淡淡一笑,一针见血。
纸书坊
最爱纸质书
“这里的人喜欢纸质书,爱自由,爱畅想。我们处在繁华的都市,却在找寻安静、闲适的角落,将心灵寄放在那里。我们在浩瀚的书海里找到梦想,我们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认知自己。从此,我们的心走到很远很远。”这是纸书坊店长都都留在豆瓣网上的一段话,作为介绍纸书坊的开场白。
话说人到中年,原为一介销售人员的都都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他希望把自己喜欢的书和事物推广出去,让大家知道。“好的人文类书籍一般被淹没在大书店中,我想把它们挑出来,让大家知道,随便翻,随便看。”在深圳的众多书吧里,纸书坊那一架子的书并不算多,却不妨碍书店聚集了超高人气。
都都个人偏好文史哲,所以店内不乏这类书籍。架上除了《盘旋的思想》、《城记》、《欧洲思想史》、《中国农民调查》这类发人深省之书,也少不了《读库》、《李可乐抗拆记》、《我的阿勒泰》和王朔经典作品;当然都都也会摆放一些畅销书。
纸书坊的上佳位置令多少店长羡慕!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对街的路口,沿着汕头街走一小段路,抬头见一石阶,阶上便是纸书坊的大庭院,满目的菁菁绿色。纸书坊的两扇装饰大门以白色细条勾勒出几何图案,总是敞开着迎接四方来客。夜幕来临,桔黄色的灯光点亮了整个空间,玻璃墙内溢出淡淡的文艺气息。
出没“坊间”的人多是喜欢文化活动的单身男女、文艺青年。99人书库的发起人坚果兄弟和他的朋友老夜、飞了也喜欢常驻于此。在老夜的眼中,都都也算是一位文青,不辞劳苦地组织各种文化交流、英语沙龙、看电影、读书会、经历分享等活动。
然而大量的文化活动和少量的售书收入不足以维持店的运营费用。面对这种情况,都都始料未及,“既然做了书吧,还是希望坚持下去。不过我们也不知道能走多长时间,只是会尽力做好。”
与星巴克之类的“装饰特别的咖啡馆”相比,书吧中的书籍并非装饰品,它能与文化活动真正结合起来,促进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