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间
拼亭文化的新生地
走进位于深圳莲塘的港莲二村一幢老居民楼,打开白色大门,不空间就隐匿在这三居室之内。不空间的主人是移居深圳的香港艺术家大林以及深圳青年策展人徐乔斯。
2010年,徐乔斯与大林相识于行为艺术节。2011年5月广州某创意园内,不空间诞生,定位“跨界的演出和当代艺术的结合”,举办的活动颇有影响。一年之后,他们离开广州,带着“无处不空间”的概念,入驻大林的深圳“不工作室”,成就了现在的“不空间”,并逐渐开放给朋友、艺术圈内人士。
多年前,“不工作室”曾是大林用于保存古旧印刷品和私人收藏物的私人空间。他接待各地艺术家朋友,下厨烹制美食,畅谈艺术,强调在这里“只吃喝玩聊,就不工作”。
曾经的演员、导演、行为艺术者,如今的大林,更是一个艺术家。他喜欢即兴烹饪,视为艺术创作的另一形式,不可复制;他热爱爵士乐,“从爵士乐中听出自由的精神”,自70年代末开始迄今收集了二千余张黑胶片;不过,他最爱的还是拼亭(Printing,印刷品)。
在不空间落户深圳的那一天,面对三十年来大林收藏的中外老旧杂志和印刷品,徐乔斯和大林开始构想全新的“拼亭文化”及其文化产品,而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无先例可以参照。终于他们赋予拼亭文化这样的定义:拼亭文化是将距今有一段时间的、旧时代的印刷品重新装裱和排列,使其产生新的审美价值及收藏价值。两位主人相信:“美好的东西,人们都喜欢;好东西一定会盈利。”
如今的空间,一张巨大的玻璃方桌占据了主展示厅的大部分面积,四壁布满了各种装饰画,堆放着《良友》、《人民画报》等早期杂志,领袖头像、剪报与当期展览中的艺术作品、黑胶片、唐卡、老物相得益彰。一条短短的走道通向书房、休息室和收藏室。走道两侧,壁上的几十幅拼亭装饰画错落有致,每张印刷品都经过大林细致地剪裁和重饰。在此,你可以近距离欣赏不空间最珍贵的印刷品——两张欧洲女性裸体像,微黄的纸页透露出百年历史的年轮,很难想象,百年前欧洲已有如此精良的印刷技术。
每天清早三四点起床后,大林径直来到不空间,整理藏品。于他而言,装裱和整理藏品实为享受,“虽然我不会去读藏品中的每本杂志,但在整理的过程中,总有惊喜发现或理解、感悟。”大林和徐乔斯希望推广拼亭文化,让旧时的美好印刷品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握手302展室
城中村的艺术空间
许多来深打工者有这样的经历:在城中村找到了自己的第一间出租房。城中村是深圳特有的一种城市和农村结合的形式,它为来深建设者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居所,它更是多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之域。
CZC(城中村)特工队的一部分队员就有住过城中村的经历。这支2012年成立的CZC特工队由一批从事设计创意、艺术创造和社会学研究的来深工作者组成,他们讨论和计划如何在城中村进行相关活动把握手楼、拥挤的小巷、吵嚷的街市与艺术空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如何通过一种有创意的介入方式,启动深圳市民来到这里,主动跨越经济和文化的差异,了解和关注:何为共有的城市记忆与现状,无论是令人愉快的,还是惹人烦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