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4年 11月 27日 10:24    游遍天下
 

文/图 黄膺(资深环保人士,艺能自然艺术工作室创始人)

去年8月初,在从西宁开往青海湖畔的旅行车上,我曾回顾了一下我们一群人为什么会拖家带口地来到青海湖开展自然旅行,发现这真是一个“Long Story”。

我的自然名叫蒲公英,曾在致力于生态保护的公益组织工作了12年。几年前,我和三岁的女儿圆宝关于在哪里可以买到蜻蜓的讨论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我突然意识到,作为典型的城市儿童,圆宝不知道蜻蜓来自哪里,她以为可以在宜家、伊势丹、家乐福买到蜻蜓, 以为在这些时髦的、花样繁多的人造环境里,什么都可以买到和获得。

那一刻,可以称为我的“顿悟”。一直在致力于自然保护的我,突然换了个角度来看待我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从做项目的角度,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妈妈, 我发现我和我的孩子都如此需要了解自然、亲近自然。

这个需求如此强烈,如此急不可待。它带给我一系列从心灵到行动的连锁反应。从那时起,我的职业道路开始从“自然保护”转向了“自然教育”。后来,我选择了离开环保NGO,和朋友一起在成都创建了一家服务于孩子及其家庭的“艺能自然艺术工作室”。

因为之前参与生态保护项目的工作积累,我曾在青海湖周边结识了几位守护家乡的藏族朋友——阿合洛老人、南加、加悟、智华等。因为他们,让我和青海湖有了情感连接,我对这一片土地产生了故土般的依恋和责任感。我也一直希望能把这片土地和守护它的人们介绍给来自城市的公众们。

从2012年起,我开始尝试组织环青海湖的自然旅行,希望带领大家走一条不一样的线路。大众游客花1-2天就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我们却要花6至7天左右的时间,遵照藏族朋友的传统沿顺时针方向绕湖一周,沿途但凡人山人海且要收门票的旅游景点我们通通不去,而是去拜访当地的自然守护者们,走访他们守护的湿地和草场,我们亲历的美景丝毫不逊色景区,同时还有机会亲近当地人的生活,用另一个视角去品味青海湖的美丽与哀愁。2013年共有31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回应了我们,分别参与了七月和八月的“印象·青海湖”之旅。

牛粪的乐趣

8月,当我们在小泊湖湿地附近的草场上行进时,初上高原的孩子们不时掩着鼻子跳起来惊呼:“啊!牛粪!!!”晚上,我们举办了一场草原放映会,把来自青海年保玉则的“乡村之眼”学员兰泽拍摄的纪录短片《牛粪》放给孩子和家长们看。生动有趣的短片,讲述了藏族牧人眼中牛粪的宝贵——“ 牦牛总在最干净的地方吃草,找最干净的水源喝水,牛粪一点都不脏。没有牛粪,藏人就无法在草原上生活下去”。观片的过程中,孩子们惊喜地历数片中牛粪的种种意想不到的用途,笑声不断。

这之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对牛粪的芥蒂明显降低,先是有孩子尝试着捡起了一块干牛粪,闻了闻说,果然没有臭味。于是,捡牛粪一下子变成了一项很酷的体验,几乎每个人都手拿几坨干牛粪咧嘴傻笑留了影。从北京人大附小来的向日葵(自然名)主动说要把暑期的小课题研究锁定在牛粪上,还特意捡了几块牛粪准备带回北京给同学们瞧瞧(遗憾的是,她捡的干牛粪被不明真相的司机大哥偷偷扔掉了)。暑期结束后,向日葵同学发来了她的牛粪小课题PPT,除了从短片中获得的知识外,她还专门上网查询、整理了牛粪为什么不臭、牛粪在建筑中的用途,牛粪为什么容易燃烧等信息。她自己写道:“我好奇地摸了一下干牛粪又快速地收回手,放到鼻子上闻,真的不臭。我还发现牛粪里面有很多草。”

我相信当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待牛粪,俯下身体去认真观察一坨牛粪,它也一定会和我们产生别样的化学反应,散发着独特的味道,储藏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就是过了心的体验吧!

 
2014年06月号 总第151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刘晓宇
1   2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