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鱼的启示
青海湖有一种特有鱼类,叫湟鱼,生长速度缓慢,却因肉质鲜美,遭遇过度捕捞,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加上气候变化,青海湖周边水量减少,湟鱼繁殖期洄游区域的水利工程建设都让湟鱼的生存受到了很大威胁。在刚察县沙柳河边的湟鱼放生点,敏捷的鱼鸥和燕鸥就翱翔在空中,伺机饱餐一顿。刚刚了解了湟鱼生长的艰辛历程,参与放生活动的孩子们亲眼目睹这一幕鲜活的捕鱼大战,忍不住冲着鸟儿扔石头,要保卫刚刚放生的湟鱼。可是,等等,孩子们,这不就是自然吗?正如我们饿了要进食,鸟儿们也会饿,也需要捕食啊。近距离观察鱼鸥、燕鸥和湟鱼,让我们更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有趣的是,扔石头最带劲儿的小淘气“仙人掌”后来在自己手绘的印象青海湖T恤上画上了飞翔的燕鸥和鱼鸥,每只鸟儿,都满足地衔着一条小湟鱼。我问他,你不是不让鸟儿吃鱼吗?仙人掌害羞地笑了。当我们对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也有了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后,就更能理解它们的生存方式、关注它们的生存现状了。
令人感动的还有那一幕,8月的那群孩子在青海湖的最后一站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最后一只藏羚羊”。 随着一声“枪响”,最后一只藏羚羊倒下的时候,我的眼眶真的湿润了,为了这一群充满善意、充满创造力的孩子们。二年级的“彩虹”说,我都看得好想哭呀。后来彩虹在自己的写生簿上,画上了青海湖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的故事。
不一样的自然旅行
青海湖之行,除了那些让我们从心底发出“哇~~喔! ”赞叹声的自然美景外,还有很多有趣的瞬间留在我们脑海里——我们曾挨着冻静静地等待过日出,欣赏过绚丽的黄昏日落;我们曾在蓝天白云下,抛起了帽子,滚过了沙,还用沙土来创作了沙画; 我们曾冒着阴雨捡拾过湖畔垃圾,体验了处理垃圾的艰辛不易; 我们曾在繁星点点的夜幕下卧在草坪上,体验过“漫长”的“5分钟”,看到了银河、夏季大三角和长长尾巴的天蝎座。
我发现组织这样“不一样”的自然旅行,带领城市家庭走访这些在地守护者们, 既让这些藏族朋友有机会面向外来访客骄傲地介绍他们的家乡和他们从事的保护行动,获得更多城市人群的关注和支持; 也通过这样旅行接待工作,让这些保护家乡的人们可以获得合理的收入,以便能更持久地开展保护行动。
对于参与体验的孩子和家长而言,这是难得的“接地气”的体验。他们对青海湖而言,不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有机会结识当地的朋友,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多一重视角去关注美丽背后的哀愁——生态的脆弱和面临的破坏,从而愿意主动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行动中去。因为这份牵绊,2014年暑期,我们会继续这份和青海湖的约会。
通过自然旅行,让我们跟着孩子们一起用探索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发现内心的柔软,发现美好的细节,也发现我们和自然、和故土的连接,成为更丰富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