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
骑永久牌自行车、戴上海牌手表、用蝴蝶牌缝纫机,听红灯牌收音机,“咔嚓”再用海鸥牌照相机把一这切都照下来——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普通国人的顶级生活。而这“三转一响带咔嚓”都是上海造。 当年,上海工业一家独大到这种地步,可见其对全国民生的意义。
“永久”“凤凰”
上世纪60、70年代,如果你穿着瘦腿裤蹬辆永久自行车,下班时间往纺织厂门口那么一站,全厂纺织女工的目光便会都投向你了。一辆永久牌28寸自行车曾经是一代中国少年的“成人礼”。载着隔壁的“黄毛妹妹”穿弄堂去兜风,是初恋的朦胧想象。
上海是我国最早生产自行车的城市。1949年,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是永久牌;1955年,第一辆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公制标定车是永久牌;1957年,第一辆26英寸的轻便车是永久牌;1958年,第一辆运动赛车是永久牌;1962年,第一代轻型摩托车是永久牌…… 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几年之后,凤凰牌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名牌,一时供不应求。当时全国当时最火的就是凤凰和永久,如果是上海人,对车型也有要求:爱轻便车胜于平车,爱26吋胜于28吋,爱全链罩胜于半链罩,爱锰钢胜于普通钢,爱三飞胜于单飞,爱涨闸胜于钳形闸…… 那时,一般只有机关单位的公职人员和邮递员才有自行车。即使身在上海,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买自行车都要凭票供应的。自行车厂效益好得不得了,职工每年福利就有一张永久牌脚踏车票,华侨商店里要卖100多块,相当于一个工人3个月工资。
1962至1963年之间,“永久”、“凤凰”标价甚至高达每辆650元。那时,人们还喜欢在自行车改装上狠下功夫——大板铃改成转铃,门式的撑脚架要改成独脚单支撑的,刹车不管是涨闸还是钳形闸,刹车的下把是要套上红色橡皮管;考究点的,钩织个有花样的线套套在车把上,再吊上两个绒线球招惹眼球。在“永久”品牌的历史档案里,有一张上世纪70年代乔治?布什夫妇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这位总统先生当时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照片上的他身着便装手推自行车,车架上清晰地印有一行中文拼音:YONGJIU(永久),为永久做足了广告。(有图) 1981年9月,湖北应城杨河公社大堰大队农民杨小运向国家超售万斤粮,领导问他想要什么,他想都没有想就脱口而出:“我希望能购买一辆“‘永久’自行车”。上海自行车厂满足了他的要求,厂长王元昌亲自把自行车交到杨小运手中。在杨小运的带动下,全县有1232户农民向国家超售万斤粮。上海自行车厂送来了200辆“永久”自行车,把大堰村建成了“永久村”。
华侨商店
1930年,永安公司老板的儿子郭琳爽以高价收购永安公司大楼东边相临的“楼外楼”茶楼,拆除旧屋,请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摩天大楼,当时永安公司对面的先施公司有个醒目的摩星桥,建筑师根据三角形地形因地制宜设计的方案,临南京路为双层摩天大楼,后部为8层,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4438平方米。一至五层为公司用房,六层为“七重天”游乐场,并有天桥与老永安大楼连通。沿街大橱窗以绿色花岗石镶贴,二层以上用浅黄色釉面瓷砖镶贴,呈现出现代高层建筑风姿。1933年永安公司新大楼建成。1956年永安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新永安公司大楼商场改为上海第一医药公司,后来又改为华侨商店。现在这里成为亚洲著名休闲装品牌“佐丹奴”全球最大旗舰店。图说:上海永久自行车黄浦专卖有限公司位于福建中路5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