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凯歌”半导体
“听到响,才领证”,结婚要有个这东西,就仿佛现在你拥有100寸壁挂液晶电视外加200频道机顶盒连同ELAC音响加1G光纤宽带。父辈们有着太多太多关于收音机的回忆,国家大事,小道消息,评书,相声,戏曲一直到靡靡之音邓丽君。打开那个电匣子,你就与全国乃至全球接上了轨。对于上世纪50年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电子管收音机还是稀罕物,当时高级干部才拥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
上海是中国无线电工业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基地,中国的第一个广播电台是在上海开播的,第一台收音机、第一台钢丝录音机、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都是在上海诞生的。上海无线电二厂,当时主要生产收音机、扩音机,以及各种电讯变压器等。生产的收音机就有飞乐、红灯牌。自1971年到1983年,共生产红灯牌711型收音机185.5万台,创国内单一型号产品销售量的最高纪录。上海百货商场长期有排队购“红灯牌”的火爆场面,1974年,红灯牌收音机卖180元。在电视还闻所未闻的时候,“半导体”是人们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的时代。托人凭票从上海买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便是一家大小的定神物了。那时,收音机的频道屈指可数,人们最爱听的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有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录音剪辑,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儿节目《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庄则栋打世乒赛,解说员一个球一个球地数,大伙就这么围在收音机旁边竖起耳朵听…… 但“红灯”“凯歌”“美乐”的功用还远远不止如此。很多好奇的男孩子们,就是通过它开始了对科学的探索:冒着被父母打骂的危险,打开红灯牌厚厚的后盖,第一次触摸蒙尘的元器件真是比什么都紧张也比什么都快乐。那个年代,投身于无线电学科的大学生并不亚于今日的PC电脑,而这样一大批人中,一定有不少人打过上海收音机的主意。那时候,一些科普报章杂志、出版社的有关于矿石收音机的功能原理,制作类的书籍、文章成千上万种,可谓多如牛毛。
“海鸥”“凤凰”咔嚓嚓
中国照相机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至五十年代末,照相机生产已初成气候。七十年代前半期,照相机工业开始复苏。当年江青非常热衷摄影,毛泽东题过诗的《庐山仙人洞照》,是江青用莱卡M3拍摄的。1969年上海照相机二厂(现该厂已属上海海鸥相机公司)以莱卡M3为蓝本,从1969年到1977年,共生产出200台红旗20。由于江青只钟情莱卡M3,故她后来也极推崇红旗20,无形中增加了红旗20的身价。从1956年北京相机厂的工人师傅用手工敲打出第一台“大莱”相机,到“海鸥”、“凤凰”双鸟并翔,中国的相机工业从无到有、到盛,直到逐渐淡出,国产相机的种类、品牌甚至数量曾让人目不暇接,这期间既有让收藏界垂涎的“红旗”、“东风”,也有代表一个时期加工水平的“上海58-2”。但能真正入品入味,能够代表国产相机水平的,只有“海鸥”双反。现在一些摄影爱好者谈得较多的是尼康、佳能、美能达、宾得、莱卡、哈苏等外国产品,而大多数“老泡菜”多年以前是以海鸥、凤凰起家的。张艺谋当工人时每月30.2元,省吃俭用就为了一台海鸥牌相机,而他的导演之路也就是从拥有了一台海鸥相机开始的。有人说:使用双反相机是对拍摄者最大的尊重。少了长枪短炮的浮燥,绅士般的工作方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雅的工作姿势都是令人向往的,这一切几百元的海鸥就搞定了。海鸥是国产相机中的经典。说海鸥双反是唯一能代表中国相机水平的相机一点也不夸张。“海鸥”双反相机不仅在相机领域里,就是在整个民族工业中都可称的上是“国货精品”。以至于在进入数码时代仍有人为了花当年一到两倍的价钱来购买它。星光摄影器材城内还能找到海鸥相机的售卖点。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工厂搬到了位于上海松江的新工业园区
“金星”“飞跃‘”凯歌“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人们只有电影,没有电视概念。有见多识广的人去上海,知道人家上海“电视”。 80年代,电视仍是奢侈品,看电视也只有到有电视的人家去看,不好意思坐,就倚在人家门边。大方点的人家,每天晚上把宝贝电视机往大院里方桌上一摆显,下面陆续就有人拿了自家的板凳来看稀奇。大人、小孩、老人,一个院儿的、邻院儿的,总也有几十人吧。那时候任何品牌的电视机都非常紧缺,红极一时的要数上海电视机厂的金星牌。 1978年,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引进全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产金星牌彩电。此后,金星作为上海市标志性产品获得各种荣誉和奖项。除“金星”之外,还有“凯歌”、“飞跃”等电视机名牌。凯歌是上海无线电厂的黑白电视品牌,在80年代可以说是一家比较有特色的公司,早在1984年便推出上门服务,这在当时看来绝对是革命性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