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兔奶糖
五彩缤纷的糖纸,带着甜甜的香味,整齐地夹在课本里,这是很多人读书年代的经历。上海地道名食不多,食品品牌却很有讲究。冠生园的大名早在抗战年代就是“食品救国”的典范,堪称当时坚守及振兴本国工业的楷模。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则是妇孺皆知了。最认得的是那蓝澄澄的包糖纸。当然,那可供一并吞下肚的牛油纸亦最经典。奶白色的硬糖,放进口里,慢慢溶化,甜而不腻。那活泼可爱的大白兔奶,就是这样攻占了孩童的心灵。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源自1943年上海“爱皮西糖果厂”,包装使用红色米奇老鼠的图案,并名为“ABC米老鼠糖”,50年代,公司被收归国有,包装图案改成白兔。最初,制作大白兔奶糖的工厂每天只能手工生产800公斤,不过由于当时物资短缺,大白兔奶糖凭着“七粒大白兔奶糖等于一杯牛奶”的宣传广告,被视为营养食品,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大白兔奶糖还作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糖,喻意新中国的活力、纯正、健康、甜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其随行人员先行来到上海,觉得大白兔奶糖非常好吃,就推荐给了尼克松。尼克松也非常爱吃,于是周周恩来当即批示将大白兔奶糖作为礼物送给尼克松。当年,听装大白兔奶糖成了美国人民复活节争相购买的礼品。广州一位102岁的老人,自有大白兔奶糖以来每天一定要吃上一些,从不间断。她的儿女认为他们的母亲就是因为吃大白兔奶糖而长寿的。她的邻里则亲切地称她为“兔奶奶”。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一袋大白兔奶糖,加班的时候,时不时吃上一颗。就这样,大白兔奶糖成了周恩来的加班好伴侣。 2005年,大陆与台湾50年后首次直航,“大白兔”、“和酒”作为上海的“名片”被选为台商包机上的纪念品和饮用酒。
凤凰牌毛毯说起“凤凰”毛毯,老上海人一定不会忘记那红绿大花相间的腈纶毯:大红色的毯面,“四角一中”(中间大花,四角小花)的花样,毯子的一角缝着几个字:上海第一毛纺织厂。凤凰牌提花毛毯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纺织金凤凰,由于尼克松访华,成为风靡全城的时尚。因为稀少,比现在所有的名牌货都要牛气。当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准备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宾馆选定的床上用品,就是由第一毛纺厂制造的300条高级全毛提花毯。第一毛纺厂选用马海毛和澳毛原料,按155厘米×230厘米规格制作,毯上标有牡丹、菊花等7只花型,设计商标为凤凰牌。凤凰毯胜利完成了任务,还作为国礼送给了尼克松。而余下来的毛毯则以高出普通毛毯3倍以上的价格在市百一店(第一百货)、十店(华联商厦)销售,一上柜即被抢购一空。凤凰牌毛毯从此声名鹊起。那时每条全毛毯58元,比普通人一月的工资都要高,却总是供不应求,不少人走厂家的后门甚至“贿赂”营业员。因为当时在上海结婚要是没有凤凰全毛毯,那是十足跌脸面的事,实在没门路才会买36元的凤凰混纺毯或者外地生产的羊毛毯。上海第一百货位于南京东路的上海第一百货,诞生于1949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型国有百货零售企业,曾被当年的陈毅市长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商店”。第一百货商店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她创造了一系列的全国第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商店平均每天接待顾客20万人次,最高年销售突破15亿元,是当时国内客流量最大、销售额最高的百货商店,被誉为“百货魁首”。
上海手绢昔日的上海曾有一段时间是手帕的辉煌期,十几家印花手帕厂,产品争奇斗艳,孩子们把一块块画布叠成长条别在胸前,天天被老师检查。幼儿园小朋友玩起了“丢,丢,丢手绢”。稍大一些,学会了一些精致的淘气,用手绢叠出一个小老鼠,托在手腕上,手指头微微一动,老鼠就如活了一般,出溜出溜动起来。工作了的男男女女也是人手一块,男子掏出手帕递给流泪女子也是电影里常用的浪漫花絮。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手帕也曾成为饰物,缠在女孩的发上。那时电影演员龚雪正走红,在《大桥下面》,龚雪的发型基本都是一个样式:用一方帕子挽了长长的黑发,自然,清新,淡雅。手帕大致有两种,织造手帕和印花手帕,前者大多是男式的,格纹、条纹……各种颜色的线直接织成布匹。后者则是印上各色花样,更富有美感。女子和儿童们更喜欢印花手帕,不过印花手帕没有织造手帕那么柔软,因为印花手帕需要上浆。当年的飞鱼牌单面缎条手帕、寰球牌织条阔边手帕和上海牌印花手帕都是上海手帕行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为中国最大手帕生产商的上海汉森(上海手帕进出口公司)还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国内市场要货得提前三个月预订,国内经销商提货得当场付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