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解放了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此时的鞍山满目疮痍,鞍钢更是一片废墟。由于战争破坏,没有一台可以转动的机器,一位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说:鞍钢要想恢复战前水平谈何容易,至少需要美国的资金和设备,日本的技术,还有20年的时间。”
然面,仅十个月后的12月26日,新的鞍山钢铁公司就组建了。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在抢运器材、护厂、修复生产、献交器材运动中,鞍山市涌现出141名功臣,其中特等功臣9名,一等功臣44名。
辽沈战役胜利后,孟泰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望着千疮百孔、七扭八歪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短短数个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到1949年6月7日,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三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全国。
1949年12月16日,重工业部在北京首次召开全国钢铁会议,确定东北为1950年钢铁生产的重点。到1949年年底,鞍钢已经恢复了3座高炉、4座平炉、5座焦炉和3座矿山。
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和改造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书》。中共中央于1952年5月4日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同时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
“三大工程”
“一五”时期,中共中央将建设鞍钢列为“重中之重”。
鞍钢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时期,最初的表现就是人口迅速增长,当时从全国48个城市70多个单位集中了55000多人开赴鞍山,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500多人,当时被称作“五百罗汉”。
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建高潮在鞍钢掀起,重点进行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建设。
1953年,鞍钢三大工程相继完工,鞍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了钢,就可以搞建设,盖厂房、造机器、造汽车、造拖拉机,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之初,用的钢板都是鞍钢的钢。
当“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时,毛主席给鞍钢职工发来了贺电。鞍钢把第一根无缝钢管切下一段,献给了毛主席,《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手捧第一根钢管的新闻照片。
1953年12月24日,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