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09年 10月 14日 10:59    游遍天下
 

 

马钢宪法

解放初期,鞍钢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几乎就是中国的全部钢产量。

1956年,随着“156项”的引进,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这时,很多苏联专家来到了中国,随同专家回来的是一批到过苏联学习的干部。同时也带回了苏联“三大件”——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和俄国老婆。不知不觉中,当初那些穿着破棉袄,腰系麻绳的“进城干部”也渐渐地洋气起来。

那时,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但同时,苏联的集权化管理方式也被同时引进到了中国。

前苏联马格尼沃托尔斯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是俄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规程、规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苏联标准。

在苏联专家全面指导下,鞍钢系统地引进了苏式工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也被照搬过来。苏式工业管理模式核心是实行一长制。鞍钢所属各个厂矿全面落实了一长制经验,并相应建立起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化验师、总检验师、总会计师制度。

但是,苏联经验的照搬,并不适合中国具体情况。随着“一长制”的推行,领导干部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变得难以沟通了。如果说《马钢宪法》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空间的话,那么如果把苏联的僵化管理同官僚主义结合在一起,则完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鞍钢宪法》的尝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双革”运动

1953年起,鞍钢有步骤地加强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和责任制。仅技术管理而言,1953年到1955年间,鞍钢共制定和修改技术标准243种,技术规程417种,建立与健全了各项技术规程和质量监督工作,但并没有产生轰动全国的管理经验。

当时的一初轧厂是日本留下的德国克鲁伯轧机,年产150万吨,二初轧厂是苏联乌拉尔重型厂1150轧机,年产180万吨。解决初轧机产能不足的问题,成为提高鞍钢产量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的就是初轧机超压下实验。苏联的管理规程是很严格的,对轧机的压下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对压下规程的修改要冒很大的风险,做出了成绩却鲜为人知,可是如果出了事故,将意味着必须负法律和政治责任。

当时二初轧厂的孟泰对初轧机超压下实验非常支持,孟泰对工程技术人员宋必达十分重用和信任。“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出了事我来担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干部参与,才使得初轧机超压下实验有了前提和成功的可能。初轧机超压下实验终于结出了果实,这便是双锭轧制和七双经验。初轧机的产量几近翻番地增长,达到年产320万吨。经验推广到鞍钢全公司,各厂纷纷响应,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开展起来。这就是鞍钢“双革”(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由来。

 
2009年9月号 总第95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李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