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4日,冶金工业部开始将大连钢厂、本溪钢厂、鞍山钢铁公司的部分设施向贵阳钢铁厂搬迁,贵州“三线建设”由此开始。“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使能源、钢铁、机械、化工工业相配套”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很快铺开。是以贵阳为中心,以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都匀市、凯里市为重点,沿铁路干线向四方呈辐射状态展开的。
1965年到1966年,贵州三线建设出现了高潮。1965年搬迁到贵州的项目(不包括国防工业)有26个,新建和改建项目也有26个。仅半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十多万施工队伍来到贵州。随后,国家先后安排和逐年施工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有200多个。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是贵州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国防科技工业的任务也很繁重,兵器、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建设项目很多,地方又安排了许多小型建设项目,组织了施工队伍和大量民兵参与三线建设,出现了国家、地方一齐上、共同建设大三线的壮观局面。
伴随着贵州“三线建设”的,还有解放以来声势最浩大的一次外来移民行动——铁路建设大军,煤炭勘探队伍,纺织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机械、电子、仪表、化工人员等等,来自四面八方的科技专家和工人陆续迁来贵州,在黔北、黔西、黔东南青葱荒凉的喀斯特石灰岩山野中安家落户。仅1964年到1965年,随迁职工和家属就达8.26万人,到1978年“三线建设”停止时,迁黔建设人员已超过18万。超大型的厂区和工人居住聚集区不断涌现。
“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的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巨大,仅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贵州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就达46.26亿元,占全国三线地区同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额的12.9%。这一时期,贵州除要重点建设一批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外,列入计划的民用重点建设项目有92项。对贵州这种经济基础甚为薄弱的省份来说,逐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无疑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不仅极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还构架起贵州现代工业格局,奠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基础。
乌江
乌江发源于贵州乌蒙山,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从云贵高原到渝东山地,1037公里的水路大都在跌荡中流泻。唐以前乌江称为延江,唐以后称为“巴涪水”、“涪陵江”,明代更名为乌江。
乌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8.79多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山峦起伏,石灰岩地层分布广泛,多溶洞、伏流。沿岸的阴翳山峦把江水影映成一带墨绿,“乌江”之名倒也贴切。
乌江历来是流放的惊悸之地。唐朝有李承乾、李忠、李明、李元轨等皇子获罪流放到黔州,长孙无忌在流放途中,一道密旨令其自尽,武隆乌江边上的衣冠冢仍然令人唏嘘。清人苏国珍触景感叹:“长安春色今犹好,忍说黔州被谪年。”
历史把乌江的青黛染得如此凝重,江野荒痕,令人望而却步!
但是,一种远离的坚守让乌江保持了自然灵性,一种至纯至美的江源风景引发了人们的视觉回归。作家徐迟说:大三峡、小三峡、阳朔山水甲桂林,都一样,在这里,它们已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不如乌江峡谷原生而近乎天然。
乌江其山有夔门之雄、三峡之壮、峨眉之秀;其水如碧玉流,人在画中行。驾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沿江公路上,仿佛进入水墨仙境,远山神秘、近山奇雄、沟壑清幽、山峦秀丽、一里一景,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