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线
上世纪60年代起,由于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解决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问题迫在眉睫。中央强调,贵州的三线建设,要以铁路为先导。在1959年初黔桂铁路全线通车的基础上,川黔、贵昆、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开阳、水大等支线相继建成通车。
1970年8月,在着重研究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的一次会议上,李先念在强调抢通湘黔线的重要战略意义时风趣地说:“西南三省这个大胖子肚子大,嘴巴也大,但脖子太细。肚子大说明肚里有货,西南三省物产丰富,嘴巴大说明进得多,需求量大,脖子太细说明交通不发达,不通畅,所以吃不进也吐不出,迫切需要我们动大手术,把脖子加粗,增大进出口通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西南供求物资畅通无阻,要从时间上保证争取两年把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钢铁运输线建成。”
湘黔铁路要穿越贵州高原的苗岭和云雾山区,其间要飞越诸多河流,不少地段布满了断层、裂谷、溶洞、暗河、流沙和软土层,给施工带来重重困难。历史上湘黔线曾三上三下,经历30余年仍未修通。
1970年9月,会战指挥部发出号召,打一场湘黔铁路的人民战争!贵州各地纷纷出现全家参战,父子、夫妻、兄弟争相报名参加铁路建设的场面。仅一个月便汇集了34万会战大军,只有13万人口的江口县报名参战人数就达55000人。他们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道路,扛着红旗,背着背包,跋山涉水,一路高歌向工地集结。
1972年10月13日,这是湘黔铁路沿线各族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东、西线铺架大军胜利接轨通车。
湘黔线630公里新修线路,从开工到通车历时仅两年,每公里铁路造价,隧道仅为242万元,桥梁仅为194万元。百万湘黔会战大军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配图:湘黔线、苗族风情及民族服饰
苗岭
历史上,弱小民族不断迁徒,走进了险峻、闭塞的大山深处。
从荔波到镇远;从凯里到马岭河峡谷,在南花寨、季刀寨、在郎德上寨、在巴拉河畔的千户苗寨,有白裤瑶、红瑶、盘瑶、山瑶……有青、红、白、花苗;有东、西、南、北苗;有长裙苗就有短裙苗,一个苗族有70多个分支、语言不同。还有侗族、黎族、布依族;还有神秘的持枪族岜沙人、毛南族……如今在群峰夹峙、巍峨如屏的大山里,在烟云迷漫的深沟幽谷中,苗、侗、瑶、布依族的村寨,千百年来演绎着多彩的习俗风情。
舞阳河
舞阳河风景区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镇远、施秉、黄平三县境内。分为历史名城镇远、铁溪、上、下舞阳、云台山等十大景区。
景区内的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名城镇远,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城内古迹比比皆是,其中古建筑群青龙洞更是久负盛名,声震四海,集佛教、道教文化于一体,依山傍水,贴崖修筑,古老悠久,独具特色。
此外,号称黔南第一洞天的飞云崖,明代王阳明、清代林则徐、何绍基等历史名人曾于此留迹,今存碑刻摩崖甚多。风景区内世居苗、侗等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各自浓郁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