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当年的三线军工企业拥有60年代国际水准的精良设备,拥有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大批训练有素的生产骨干。而且无论是原材料供应还是产品的销售,对三线军工企业来说都是一路绿灯。
从70年代初贵州三大基地相继投产,到十一届三中会会之前,这些企业每年由国家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包销。就这样,有国家这个大老板撑腰,三线职工也就捧上了砸不碎摔不料的铁饭碗。工资、福利都明显优于地方企业职工。那时,在黔北一个名叫板桥的小镇上,当地人就曾编了一顺口溜:“413,大老板,每月工资80元,又吃鸡,又吃蛋,天天三顿大米饭。”当地大大小小的头儿们,都想方设法把子女往这些“O”字号单位塞。
后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迁到贵州的工厂受一些政治冲击,但军工单位的准军事组织纪律性和正规化的管理基础,以及战备观念带来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使得三线人年年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20多个春秋,仿佛是遥遥一梦。历史曾把三线企业推到波峰,又是历史把这些神秘的军工企业推入浪谷。15万贵州三线人选择留下,从1978年到1985年,经过几年的徘徊、挣扎、摸索和奋斗后,困顿三线军工企业开始军转民,贵航、风华电冰箱厂、群建厂……成为贵州新兴企业的代表。
乌江渡水电站
三线建设对贵州电力建设,是难得的机遇。一批六十年代初停、缓建工程项目开始复建,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列入发展计划,如贵阳电厂5号机组、都匀电厂2号机组、清镇电厂、乌江渡水电站。
乌江渡水电站是是乌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三线建设中建成的贵州最大的水电站和西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水电站位于乌江渡以西附近,乌江中上游峡谷河段,是我国在喀斯特地区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
世界上也曾有不少国家在石灰岩地区修建水库,但多因漏水而成了干库。所以一谈起在石灰岩地区修水库,人们就感到为难。而乌江渡正是岩熔发育的地区,因此决策者很难下定决心。1965年,当“三线”建设进入了高潮时,乌江渡水电站作为三线地区能源建设的重点工程提到议事日程。
乌江渡水电站于1970年4月开始兴建,整个电站工程于1982年12月4日全部建成,历时12年半。
乌江渡
乌江渡发电厂在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创建了奇迹,受到联合国大坝委员会高度重视。
乌江电厂大坝截断乌江干流,形成烟波浩淼的高原平湖,库区有深水航道68公里,溯江而上直达修文县六广码头,贯穿3个地市5个县。库区山水雄奇,洞怪石绝,有七峡、九岩、六十景。库区内多条支流形成宽广水域,已形成“乌江大坝——两河口——化觉——六广”,“乌江大坝——傣族公园——神石山庄——三沙大桥”两条水上旅游黄金线。
以下备选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