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皇后的码头
----维港故事
苏丝黄在天星码头遇见她的画家时,穿旗袍的神态像极了杜拉斯笔下湄公河渡船上的少女,40多年后,苏丝黄成了外国人对香港的隐匿情结,天星码头却早已不在当年的位置。而历代港督上任登陆的皇后码头,在53年后也被轰然拔起。
文:刘亦华\钟颖姬
维多利亚女王,象征着当年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一个时代。按照维多利亚的 (1837—1901)惯例,为了宣示皇权,大英帝国每攻占一个地方便会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统治地的港口、街道、公园等。所以香港有许多街道和广场根据女皇命名,例如香港的皇后大道、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公园以及皇后像广场。1897年女皇登位60周年,英政府把女皇像矗立在皇后像广场,但是今日来到皇后像广场,你看到的却只有后期兴建的和平纪念碑。
谁偷走了“维多利亚女皇”像?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攻陷香港,把皇后像广场的九个铜像掠回日本,其中包括维多利亚女皇铜像和汇丰银行大班昃臣铜像、汇丰银行门前的两只威武的铜狮以及其它英皇室成员的铜像。日本人的胃口是上至香港的皇权政治,下至香港的经济命脉,他们通通都要。而维多利亚女皇铜像的凉亭则侥幸留下了,日本人竖起了一个石碑宣告占领香港。
日本人以海路把铜像运至横滨存放于码头附近,打算回炉取铜制作军器。1945年日本投降,英国盟友美国寻回了被日本人掠走的“落难贵族”,并归还香港。昃臣铜像和两只伤痕累累的铜狮重新摆放于原地,而断了一双手的维多利亚女皇像则“无处安身”。
当年,维多利亚女皇在香港的 “地盘”虽称作广场,但面积不大,不过是汇丰门前的一块小空地。战后香港经济急速发展,女皇铜像的安放给繁忙的中环带来交通不便,迁至到铜锣湾填海修建的公园,“维多利亚公园”也因而得名。没有了皇后的皇后像广场成为了香港市民和中环白领的休憩场所。
现逢周日,不少菲律宾女佣聚脚在雇主们平日上班的中环一带,把象征香港权力和金融角色的皇后像广场地带当作她们的第二故乡。“广场无皇后,菲佣称霸王”,她们总是周而复始地短暂霸占着皇后像广场,并且在那里吃喝玩乐。圣诞节皇后像广场就会化身欧洲小镇,摆有心愿树,挂上市民大众的心愿:希望家人身体安康,盼望事业顺利……在忙着张罗庆祝节日的同时,港人更是不忘为挚爱亲朋送上祝福。皇后像广场已褪色成港式的温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