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3年 01月 30日 11:11    游遍天下
 

    

    深圳民俗

    仪式里的文化传承

    二零零六年,深圳大鹏湾畔咸头岭遗址的发现,把深圳一千多年的历史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深圳这座现代文明城市中具有7000年的人类开发史、3000多年的古越族文化史、2000多年的海洋经济发展史、1600多年的郡县史、800多年的广府移民史、600多年的海防史以及300多年的客家移民史和华侨史。把这些历史串起来,我们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深圳的文化还是很深厚的。

    文 / 廖虹雷 编辑/ 王雪峰 图/ 刘对现 廖虹雷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深圳是一座没有历史和积淀的城市。对深圳民俗的深度挖掘,或许可以改变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但同时也不能否认,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文物古迹中的一些正以“深圳速度”在流失,譬如甘坑凉帽村里的竹林被毁,建起了“凉帽村住宅社区”,全村再没有人编织凉帽。老的工艺悄无声息地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隐没。挖掘这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不仅仅是想告诉现代人,深圳的先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活,也是要唤起更多人对这些传统有意识地抢救和保护。

    南澳草龙舞

    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习俗。南澳草龙舞,是诸种舞龙中颇有南方沿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制作草龙至结束焚化,只有一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又叫化龙,即是将龙焚烧送进大海,拜祭升天),俗称“一天龙”。

    古时的南澳渔民 被粤民视为卑贱之流,受世人歧视,同时还要受海啸、台风的威胁。相传有个晚上,妈祖显灵托梦给南澳的一位渔民老人,说每年的正月初二晚上,众人合力用舞龙和香火的方式,压制龙飓风,可保出海安全。渔民把梦当真,当年的大年初二就由有威望的人家,组织青壮年渔民上山割野草,扎成草龙,插满高香,晚上数十人在沙滩上舞动草龙,奉上祭品,随着震天的敲锣和鞭炮声,向海祭拜,舞完后就地在海滩上将草龙焚化,意指龙归大海。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俗称“一天龙”的祭海习俗就这样在传说里形成了。

    每年初二的早晨,渔民们到三四公里远的山坳割来两种野草,一种叫剑草,较长、较硬,便于稳固“龙节”长度;另一种是净草,较柔软,便于插香,也使香火舞动时不容易散落下来。稍作晾晒后,渔民们便穿上绣着龙图案的黄色唐衫、裤,腰束红绸,在一阵阵锣鼓声中来到天后宫门前的路上,一字排开,开始扎龙节和龙身,然后再装点好龙头、龙尾和龙珠,这样,一条上百米的长龙便跃然于眼前。

    晚上7时许,舞龙开始。舞龙队主持人带领几位渔村长者,在龙头前方摆上香案、水果供品,点燃香烛、元宝纸钱,向大海合掌祈祷,拜祭天神和海龙王。拜毕,请渔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渔民进行点睛仪式,向龙头三鞠躬,并将作眼睛的两扎香火或手电筒点亮。与此同时,大家一起点燃数10万支香火,密集插在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上;一溜长的火龙,顿时烟雾腾腾,香火闪闪,极为壮观。长3公里多的街灯全部熄灭,一片黑暗中,只见擎起的龙头两眼射出亮光,龙须飘逸,龙身点燃的香火闪闪发亮,形成一条长长的火龙向着渔民村进发,全体舞龙者和着锣鼓点,逶迤曲折地舞动前进。龙头所到之处,临街的渔家门口或商店,各自点燃鞭炮,在鞭炮火光中,龙头趋前拜年,鞭炮越多越响,龙头舞得越来劲。

 
2013年01月号 总第134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欧阳乾
1   2   3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