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3年 01月 30日 11:11    游遍天下
 

    深圳民俗扫描

    深圳客家凉帽

    深圳地区自古流行一种造型轻巧、帽沿飘着布帘、美观大方的客家凉帽。凉帽的历史可上溯至宋代,与大文豪苏东坡有缘,雅称“苏公笠”。相传当年苏东坡被贬惠州,一日携爱妾王朝云莳花园圃,为使爱妾不受风吹日晒,特制“中开一空(孔)”的竹笠给她用,“中开一空(孔)”为的是适应王朝云头上的发髻向上通过不受障碍。

    女人戴上这凉帽,帽沿垂下一圈四五寸长的布帘,既可遮挡直射双眼的阳光,又可挡住半截脸面,这与古时女人用头帕包住半边脸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帽的顶端,开了个直径15公分的圆孔,既可让凉帽戴稳,又可让头顶通风透气。戴凉帽除了用丝带系紧下巴外,还有两条装饰性垂在帽沿两侧的穗带。穗带的颜色很“讲究”,它可以区分佩带者是未婚还是已婚。未婚女孩的凉帽穗花带花穗是白色,已婚少妇穗花带花穗是红色,中老年妇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红绿黑间杂色。女孩子出门、下地、赶集,都是拿白色穗带的凉帽,绝不拿其他颜色的,哪怕是临时戴一下,也不敢随便。

    大鹏清醮

    醮,最初是官方举办的一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祭仪,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大鹏清醮的起因,与600年前的建城有关。大鹏所城是明朝建立的一座防御倭寇和海盗的军事重镇,因处军事要塞,战事频发,大鹏清醮相当长一段时期是为超度阵亡无名将士、解除瘟疫的“瘟醮”,后来太平盛世就变成了“太平清醮”。

    大鹏清醮逢5年一次,每次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挑拣日子,每次举办时间为7天。醮坛设在鹏城里天后庙门前。大鹏清醮第一天:迎神坐坛。由7位僧人带着香火、香灰和上千群众,举旗扬幡,到大鹏所城东山寺请观音,到水神庙请水仙姑,到城隍庙请城隍爷,到天后宫请妈祖,还到太公庙请太公及五显华光诸神,建坛进表。第二、三、四天,早朝幡,礼忏,诵经,拜祭,吃斋菜,拜斗,祭幽(即超度各类孤魂野鬼),晚朝幡。第五天,阿公巡游一天,也叫“行香”。僧人引路诵经,乡村中寿星公、长者贤老带头簇拥天后妈祖等神像,童男童女两人擎着“掌扇”,村人扮作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蓝采和、汉钟离、韩湘子、曹国舅等八大仙人,后随狮子、麒麟,在大鹏城内外巡游。第六天,送坛神。僧人诵经,在香烛中将各路神灵护送回寺庙,把包括山大佬等各种纸扎模型请到海边焚烧升天。第七天,醮会结束,开斋吃荤。杀猪宰羊,宰鸡鸭,磨豆腐,摆上几百席“将军宴”,全城老百姓都来吃,外地来人亦见者有分 ,几千人同吃一席饭,好不热闹。

    深圳麒麟舞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性情温和,内在仁厚,表面凶恶狰狞,但不伤人畜、不踏青草昆虫,被视为仁兽。相传,麒麟舞起源于初唐,当初是以麒麟狂舞,庆贺久经破裂的疆土终于获得统一的一种民间活动。“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作为客家文化图腾的麒麟,是几百年前岭南的客家人,从中原大地辗转迁徙带来的。

    深圳的麒麟舞活跃在客家地区的观澜、龙华、石岩、平湖、南头、布吉、横岗、盐田、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冲和大鹏等。民间艺人用黄竹片,一片一片扎成麒麟头框架,然后以优质纱纸糊面。麒麟头除独角外,眼睛可转动,下巴能“上下翕动”。纱纸糊面干硬了以后再用上好的油漆画上桃花、牡丹、菊花、蝴蝶、凤尾等色彩艳丽的花纹、图腾,独角前额要装上一面由红绸簇拥着的小铜镜,耳眼鼻周边镶上白棉絮,整个麒麟头鲜丽醒目、威武轻盈、灵气生动。麒麟头连着一张长8米宽1.2米长的被身,被身由黄、黑、红、蓝、灰色布间条,缀以闪闪发光的珠鳞片,麒麟尾有根小竹子在被内可操纵“尾巴”。

    做好的麒麟经过开光后,就可以在村子里、大街上尽情地舞了。出洞、挠头、舔脚、耍尾、寻青、采青、醉青、铲脚、拜脚和聊花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都在这一招一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沙头角渔灯舞

    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沙头角沙栏吓村最早的原居民在长年的海上捕鱼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它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担水坑、岗下村等地,成为这一带乡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娱神娱民必备节目,经过300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

    沙头角渔灯舞是不同于我国其他渔灯舞的一种颇具岭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它专门在晚上村边晒谷场或祠堂门口的空地上,由二十几个男子手举渔灯表演。表演场地不用正式舞台,也不需要灯光,只要在场地上竖紧四根龙柱和绕场蓝色水布,以模仿海底世界,观众利用龙柱和渔灯里的蜡烛光芒,看到“海底”世界里各种“鱼类”在舞蹈。

    渔民们利用平时练就的弓步、马步、矮步以及鱼跃虾跳的动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鱼、戏水、亲昵、打闹、捕鱼、吃鱼等情景,情节简明短小,情趣诙谐生动,动作十分逼真,充满沿海古代渔家生活气息以及渔民的智慧和想象力。沙头角一带乡人喜爱观看渔灯,欢闹舞渔灯,历久不衰,除了祭祀、娱乐的原因之外,还反映了民间的一种心理和愿望,因为“鱼”同“余”谐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渔灯、赏渔灯、舞渔灯,满足了渔人“家家富足、吉庆有余”的代代期望。

 
2013年01月号 总第134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欧阳乾
   上一页   1   2   3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