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时左右,舞草龙的队伍来到海边,渔村男女老少几千人,围住高高的堤坝围栏,一起观看送龙仪式。在锣鼓声中,火龙向西北方向拜三拜(传说龙归西北方安身),燃放鞭炮,然后把龙头放在海边码头,一节一节“龙身”依次叠上,最后点燃草龙。站在海堤上的渔村群众也把手中各色鲜花、祭品抛向大海。刹那间,海边锣鼓大作,草龙燃烧,焰火冲天,鞭炮齐鸣,烟花绚丽,人们欢呼呐喊,祝福新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这时码头、街灯全部亮了起来,舞龙队员和渔民们带着欢乐、吉祥慢慢离开码头。
南澳舞草龙,从一个满含悲悯、护佑的传说开始,以一个欢乐、吉祥的场景结束,延续成一代又一代渔民对幸福长久的渴盼与祈祷。
元宵节与“开丁茶”
元宵节期间,深圳的客家人、广府人除了放花灯、猜灯谜外,还有一个“上灯”的习俗。对广府人而言,每逢农历正月初九是向祠堂点(开)灯日,正月十五为完灯日。凡生男丁的家庭必备红头绳1条、煎堆1盘、上肉1块、生葱芹菜各1棵,茨菇、芋仔、发菜蚝豉各少许,以及香烛、白酒、茶水等物品,到祠堂拜祭祖先和土地公。祠堂里唱礼的“礼生”告知祖先谁家添丁,报上男丁姓名和出生日期。男丁家人祈求祖先庇护子孙,族人丁财两旺,并至完灯日止,每天上午到祠堂上香、添油、斟茶,让祠堂里走马灯油灯不能熄灭。男丁自此记入族谱。
客家人凡添新丁者也是到老祖屋的祖公厅点花灯,这种灯笼叫“百子灯”。各家要点灯的在灯笼写上男丁姓名,灯油添足,燃至十五,中途不能熄灭。点灯日要宴请亲友,叫“丁酒”。客家人沿袭下来用“九大簋”,即以九味餸用九个大碗上席,三碗一斜排,象征长长久久,乡人称之为“九子碟”,取“九子登科”之意。亲友饮宴祝贺时要送的礼物为衣料、食品、玩具和甘蔗或柏树叶,意思祝愿男丁节节高。宴席间,亲友对男婴抱一抱,亲一亲,说吉利祝福话语。傍晚,将灯点亮系于祖公厅副梁上,在族长主持下敬祭祖神,放鞭炮,甚至请戏班唱大戏。“上灯”点至十五才结束。
潮州语系的南山区蛇口街道渔二村,又有个“开丁茶”习俗。每逢过大年期间的正月十三那天,蛇口渔民二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按照延续了600多年的传统,用各种蔬菜和肉类煮好了“开丁茶”,隆重举行传统的节日“开丁茶节”。
据传“开丁茶节”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年间。在当时,皇朝统治者对汉人十分警惕,取消了汉人的集会权利,甚至规定每十户人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人们生活艰难,怨声载道。利用哪家添了丁(即生了小孩),人们就聚到那家吃“开丁茶”的机会,亲友、乡邻相聚,相互问候,倾吐苦水。广东海丰沿海渔民长年出海远途劳作,春汛捕鱼回来已到年十三,渔民们就在这一天相约既互相道贺“渔获丰收”,又做“添丁”礼俗。经年累月,每年的正月十三,“开丁茶节”就延续下来。
“开丁茶”是用来吃的,而不是用来喝的。它是一种菜茶,是由菠菜、芹菜、荷兰豆、鱿鱼、元贝、虾米、腊肉、木耳、冬菇、粉丝、芝麻、花生、爆米花等13种蔬菜、海鲜、肉类等小吃,炒熟以后依次混合在一起,冲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水制成。也许因为茶水有点苦涩,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渐渐用鲜美肉汤代替了茶水。
正月十三这一天,在外地的亲人都赶回来吃“开丁茶”,每人至少要添二碗三碗。熟人、路人来吃,可以斗吃,谁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谁家客人越多,谁家越有面子,来年越兴旺,客人带去的祝福也越多。客家人个个热情好客,每家客厅都迎进十多二十人,主人们挨个盛上煮得香喷喷的蔬菜、海味和花生等,倒上热辣辣的猪骨汤,鲜美可口。
“开丁茶”没有大鱼大肉,没有斗酒暴饮,全是家常小吃,有营养又健康的食品。它既反映了海上渔民生存的艰难、对家族男丁的重视,也显现出客家人醇厚善良的民风。族人、熟人、路人互相祝福的声音,使得节日的欢快里多了一份人情味,也多了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