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商府邸藏风雅
在扬州城南的古运河旁,赫然写着“扬州园林甲天下”的宣传语,显然把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都撇在了一边。不过,与这些皇家园林和达官贵人家的园林相比,扬州园林还是极具个性的。据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这些园亭大多是盐商的府邸,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个园、何园。更多的盐商府邸散落在市井街巷中,有的需要熟人指点,否则难觅芳踪。正因如此,出于防盗防火考虑,几乎家家都是青砖砌成的院墙,高大而平滑,在庭院间还设有狭长的火墙,以防止火患侵袭。
明清时期,两淮盐业中心逐步移至扬州,漕运和盐业的兴起,引得不少的徽、晋、陕籍的盐商纷纷落户扬州。富甲一方的盐商来到扬州,脚步便不再挪开了。康乾时期,扬州成为世界上人口超过50万的十大城市之一,集中了天下所有的繁华,诗文、饮馔、歌吹、美女都是天下第一。
两淮盐业被盐商们垄断了,这些商人口袋里有的是钱。在那个轻商重士的年代,盐商们自然是不好当官的,只好在建造住宅、修建园林上花重金,而且一个个比着烧钱。结果就是扬州的私家园林多达上百处,星罗棋布。一时间,整个古城楼阁重叠,花木鲜秀,宛若仙境。这些私家园林不光是自己住,也是官僚和盐商们的享乐之处,文人雅士、四方游人的集结之地。文人雅士们的书画作品和审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私家园林的修建。最典型的莫过于丁家湾大树巷内的小盘谷,院子内一座名为“九狮图山”的湖山石,它是画家、叠石家石涛参与设计的。虽然过了三百多年,站在园子中远观假山,依旧能感觉到山峰峻峭,曲洞危崖,濒水有桥的美景。
个园何园最关情
作为盐商文化的集中体现,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老城区的“个园”了,园林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主人喜欢竹子,在园子里遍种翠竹,因竹叶形状像“个”字,故为府邸起名“个园”。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前宅后院,以四季假山闻名。个园的“福”、“禄”、“寿”三进南部住宅以及抱山楼、丛书楼、透风漏月厅都是新整修过的。由于个园的历史与著名的“扬州八怪”几乎同时,可以在厅堂内、灶台间品味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情趣。
记得去年春时去个园游园,站在池边喂鱼,上百尾颜色各异的锦鲤结伴而来、相互争食的场景很是壮观,一池水顷刻间变得灵动起来。最喜欢雨中游个园,站在古色古香的屋檐下,看着雨水汇集成线滴落在天井中那口青花大缸里。水满了,溢到青砖铺成的地下,顺着被刻意打造成铜钱状的井箅缝隙缓缓流走。古人的风雅不光是停留在亭台楼阁、家具陈设间,还体现在一砖一瓦细小之处。
作为另一处盐商文化的代表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属于清晚期的建筑,又称“晚清第一园”。园中的“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在建造这座府邸时,园主人引入西方建筑风格,并吸收了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院之所长,使用新材料,使得何园的建筑明显区分于其他盐商府邸,仅壁炉一项就表明园主人会生活懂享受。而何园的主要特色是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极致,1500米复道回廊,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
凡是看过何园的人,都晓得何家有着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甚至会觉得园主人家教甚是森严。身为园主人的千金小姐自由的空间仅限于玉秀楼上,闷了只能顺着廊道走走,倘若饿了,也不可以下楼去饭厅吃饭,全靠仆人将饭菜一点点吊到楼上。看来,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也不是好当的。
何园的“水心亭”曾出现在《还珠格格》和《红楼梦》等上百部电视剧中。它是一座中国仅有的水上戏台,在上面轻歌曼舞,可以巧妙地借助水面与走廊的回声,起到增强音响的共鸣效果。每次站在高处俯瞰戏台,脑海中总在想象,这座先后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的何家,当年老少主人们,在这样一个园居空间里,曾经演绎过怎样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