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八年就是公元前1104年,距今3,117年以前。当时应该是打了一场胜仗,打败了一个小邦国“耆”。为了庆祝胜利,周朝在他们最神圣的地方——周文王的宗庙里举行了一次饮宴,参加者是当时周朝的几位最高统治者,包括周武王、周公、召公、毕公、辛甲——也就是从一把手到五把手都到了——此外还有作册逸、师尚父等,这些名字我们都曾在《封神演义》中看到过,但现在他们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竹简上。
在这篇乐诗中,有两首是与酒有关的,因为毕公在这次胜仗中起了巨大作用,所以第一首就是周武王请毕公饮酒:“乐乐旨酒,饮以二公。”二公就是指毕公、周公,这二位都是文王时的大臣,也就是武王的叔叔辈。“纴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 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意思是这杯你喝了以后再喝一杯。
而后轮到周公致毕公酒,他也念了一首诗:“英英戎服,壮武赳赳。毖精谋猷,裕德乃究。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最后这四句最有意思,周公说,这酒是周武王的酒,我就一点担心都没有了。喝醉了以后很舒服,但是明天还不能休息,还要工作。
“祭酒”:一个高官位
因为有了从管理天上事务到地上事务的大转变,所以统治者对于酒的使用有了更多发挥,由此,我们华夏文明中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成立以前: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官位叫“祭酒”。
祭酒原本是一项礼仪,就是把酒举起来祭天、祭地、祭祖、祭神,那么谁才有资格来祭酒呢?最早只有最年长的人才有资格做这件大事。而当祭酒这项礼仪延续了几百上千年时,便出现了“祭酒”这个专门的官位。
原本担任“祭酒”的长者除了祭酒也做其他工作,但随着重大祭奠、祭天、祭祖、宗庙活动、庆祝胜仗,以及播种、收获、王室诞子、举行红白喜事等等活动的增多和越发专业化,祭酒就从一项典礼功能变成一个专门的大官位,而且,祭酒还是最古老的官位之一。
我们都知道三公三卿,“祭酒”这个官位最早就属于这个范畴。到了汉唐,祭酒成了最高的中央机关官位之一,放到现在,估计要到政治局委员这个档次了。在《汉书》中,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首官,就被称作“祭酒”;到了汉朝,这官位则成了所有文官部门的一把手,相当于现在外交部、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的一把手,统统都叫做“祭酒”。
等到了东汉,又出现了一个新说法。汉初崇尚马上打天下,汉高祖以后意识到马上可以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于是越来越重视文官和读书人,于是便有了“博士”这个称呼,而所有博士中位居首位的“博士祭酒”,他每年的俸禄高达600石之多!再后来,又有了很多其他的“祭酒”,比如到了地区一级的郡国有“郡传祭酒”,管理首都相当于北京市长的叫“京兆祭酒”,等到明朝、清朝时,祭酒这个官位已经太多了……
可能是为了精兵简政或是减轻朝廷负担,从唐朝开始有了国子监,“国子监祭酒”就等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而这个官位在唐朝时降到了三品。当然,三品文官依然是个大官;到了明清时,“国子监祭酒”官衔已然降到了从四品,其实还是相当于一个小省的省长,或是一个大市的市长。
直到清朝光绪31年(1905年)正式废国子监、办新学,祭酒这个官位才消失。
民间的祭酒仍在
幸而,即便“祭酒”这个官位已经消失,但是祭酒礼仪并未消亡。在很多农村,我们都还能感受到它的厚实力量。在我的家乡皖南,过年祭祖时,家族里最年长的就把全族所有的人都召集起来,按照辈分齐齐跪下,男跪前女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