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亨 (深圳人文学者,社区文学大赛创意策划人) ●图/吴忠平等
温暖人心的东西不是资讯堆出来的,也不是声光电炫出来的,而应该是从人的内心里流淌出来的,关照着你,关照着我,那才生动感人,百读不厌。
盛夏过去,金秋过去,其实才到深圳最美的旅游季节,即便是去海边,这样说也不为过。
十月的“较场尾”海滩,下水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滨海民宿更见闹热。这个深圳的“滨海丽江”是我的新发现,已经很有规模,很成气候,很有感觉了,我给她这样的“名号”,很贴切。沿着海边走走,蓝天白云,海风徐徐,一点不热,一点不凉,一点不潮,一点不闷。踏着水上三轮去到大海深处垂钓,感觉是在体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回到岸上,倦在随便哪家旅馆,那片咖啡屋、那个街边酒吧,正好翻翻杂志,看看书,再惬意不过。遗憾的是,我没见到几本好书好杂志。
总感到“较场尾”缺点什么,到底缺什么呢,又说不清。我一面寻思,一面无目的行走,拐过街角,猛然见到一家民宿的墙上镶着一行文字:“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是了,就是这样的文字,以及这文字背后的人,才会引发同样的乡愁,才有可能不约而同地邂逅于同一处精神驿站。
陌生的移民城市太需要这种精神邂逅。或许这就是社区文学大赛在深圳发端并颇受市民追捧的因由。
那时的故事,有“东坡肉”的香味
我在湘南的一个小山冲长大,山冲里的生活封闭得很。外公早年在湘水边上开“伙铺”(小旅店),合作化后在“供销社”当营业员。外公只有我母亲这个女儿,经常一有空就来小山冲里看我们。每次来,都要提一小块肥肉,做“东坡肉”,油汪汪,晶晶亮,那是我小时候尝到的最美的人间美味。
就着“东坡肉”的色香味,外公开始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故事。说唐、杨家将、三侠五义,最早是外公说给我们听的;水浒、西游记、小狒狒历险记,这些“故事书”也是外公最早带给我们的礼物;80年代初文艺复苏,红楼梦、天仙配、穆桂英大战洪州,这些戏、这些电影也是外公带我们去看的。我的童年、少年,有比小伙伴们更多的“东坡肉”,更多的连环画、说唱故事、文艺生活。这也是后来我的学业更有后劲,能够以本县“文科状元”的分数考上大学“跳出龙门”的因缘。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早过了吃肥肉的阶段,可是我们有品出当年“东坡肉”的味道与境界么?我们的精神生活似乎也丰富得很,但是我们曾经有过的那种内心暖暖的感觉似乎找不着了。温暖人心的东西不是资讯堆出来的,也不是声光电炫出来的,而应该是从人的内心里流淌出来的,关照着你,关照着我,那才生动感人,百读不厌。就像小时候围着外公听“薛刚反唐”,说的是唐朝的事,可故事里听得出你我,外公故事里的“薛刚”有外公的影子,也有“我”的影子。
不假他人,融入你我,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来讲故事,用文学的手法来分享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社区文学大赛要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讲法。
人熟了,城熟了,文学近了
湖南男人历来有两种出息,一是读书做官,二是参军立功,两者都要背井离乡。少年心事当拿云,我报大学志愿时恨不得填哈工大、兰大什么的,离家越远越好。最后折中,去了北京,满足了一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虚荣。大学毕业时,正是内心里最想远离北京的时候,等到回了故乡小城,却又发现很不甘于小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