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游遍天下
 
2013年 12月 13日 11:16    游遍天下
 

    当时有人分析了鲁迅一生的收入:早期在北京当公务员的14年,月收入相当于2000年的9000元;中间在厦门、广州任大学教授1年,月收入相当于14000元;后期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9年平均月收入相当于50000元以上。自由撰稿收入是公务员收入的四倍,鲁迅是凭自由撰稿成为“百万富翁”的。而鲁迅的这一收入,在当时并非绝无仅有,一般的文化名人都有差不多甚至胜过这数字的收入。

    今天,自由撰稿人的日子有多滋润,缺乏确切的统计。我们只知道,即便是媒体主笔,也并不是作为非常体面的一群而存在了。在传统媒体转型真正完成并找到新的出路以前,大量产生鲁迅式百万富翁型的自由撰稿人是缺乏行业理由的。

    “起点”等文学网站似乎找到了一条不依赖向传统媒体供稿而独立获得收入的新模式。会员制,点击付费,江湖传说一批新的千万、亿万文豪正在诞生。但动辄几十万字、成百上千万字的长篇巨制不是普通文字爱好者所能胜任的,离奇、玄幻、情欲等打擦边球的内容也难以成就社会的主流价值。

    中国乡绅社会的基石是科举。“状元”一届只有一个,几年才有一届,但是通过科举,从私塾、学堂到翰林院,文人介入社会的渠道是畅通的。读书尚文的风气,由是养成;礼仪之邦的基础,由此奠定。“科举”有弊端,但开科取士的公平性、有效性,还是有目共睹的。西方文官制度就充分参照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废除科举70年后,也恢复了“高考”。千千万万文化人参加考试,以文扬名,以文得利,以文取义,共襄人文化成。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文字、文学、文化,应当与社会牢牢相关,从社会来,又回到社会去,这才是最可靠的。源自英国的睦邻运动,就鼓励知识分子融入社区。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社会调查,也是人文大家所为。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文学”+“社区”的理念,可以说也源于此。我们为社区而创作,刚开始可能不受待见,需要政府政策的各种鼓励,但是假以时日,随着社区文学的渐趋成熟,一定会赢得社区各方面的认可、接纳。文学介入社会建设,知识精英成为主流社会当之无愧的成员,这个大趋势,没有变。

    人文睦邻,要有一副好心肠

    从关注“顶层设计”到关注“底盘设计”,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自觉。“社区文学”酝酿之初得到台湾《汉声》出版人黄永松老先生的朗声叫好,他认为这是深圳人文最应该干的事,也是大陆民间艺人最应该参与的事。城市历史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用心积累,台湾历史并不长,但是台湾人文的积淀不输大陆。深圳宣传文化部门非常敏锐,社区文学大赛方案报上去后评审专家组全票支持,并作为全民写作计划推行,读书月组委会随之纳入其重大主题活动。

    倒是参与具体运营的我,深感自己经验不足,开赛以来一直如履薄冰。我心里清楚,这不是一项常规的文学赛事,而是依托文学赛展开的一次人文探索。一是“社区即社稷”的理念能不能得到社会认同?如果这方面缺乏共识,那社区文学赛的社会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二是“人文睦邻”说不说得通,做不做得到?说通了,做到了,那就是源自深圳的一项人文创新、社会建设创新。三是“睦邻文学奖”有没有可能推得出,做得开,持续得下去?

    现在看来,有识之士高度认同“社区”理念,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袁园女士对“社区文学”的“在地”理论分析,尤其是此次大赛的一个惊喜。“记录社区,人文睦邻”则是作品说话,文友行动证明,数以千计的参赛作品绝大多数贯穿了这一宗旨。接下来就是看“睦邻文学奖”是否能顺利进行。

    我心目中的睦邻文学奖是包括政府、社区组织、社会企业在内的邻居们与文友们的文学嘉年华。文学合为社区而作,社区合为文艺而奖。通过公开的、互动的、与社区相关的文学创作,激活社区人文潜能,赢得社会各界对人文的认可与尊重,主动权在文友手里。媒体转型,社会转型,人文精英失散,这是客观存在,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组织,自集结。以睦邻精神,关注当地,关注当下,其实也就是关怀自己。

 
2013年11月号 总第144期 (来源: 游遍天下) 编辑: 刘晓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邮发代码:46-153 人民币18元/港币18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深圳商报社大厦7楼 电话:0755-83916958, 83907299, 83916977 广告价目
Copyright©2009 sznews.com,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