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来到深圳,发现自己对深圳很不了解,陌生感唤醒了我的乡愁。彼时,故乡已渐行渐远,一条高速公路正好从老家修过,长满记忆的老房子拆除了。旧家园没了,新家园虽是热土,却是生地。回不去故乡熟悉的村庄,为何不关注必须面对的城市社区?我下决心深耕熟垦深圳这块荒地。我不舍昼夜地搜集一切与深圳有关的资讯,整理出5000多篇文字,上传到自己的因特虎网站,一时成为“深圳主义者”的滥觞。因特虎无意中开了网络议政的先河,却没了最初与谈深圳的平和。时评很抓眼球,乡愁却是内心的缠绵,与眼球关系不大。抛开城市的宏大叙事,我们周边的人、周边的事、周边的物,是不需要扯着嗓子喊话的。润物细无声,和煦如春风拂面的文字,才是最解风情的妙方,最解乡愁的佳酿。
城市社区一如故乡村庄,可以成为我们的心灵家园。北京的胡同春秋,上海的里弄风情,广州的骑楼故事,一样可以作文,一样可以入画,一样可以醉心。就像树林里抓鸟、小河里摸鱼、听知了鸣唱、对老牛吹笛一样,城市社区里的诸多乐趣和方便,也是属于有心人的。我们一脚踏入新城,人也不熟,城也不熟,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比我们更熟。通过社区文学赛,用美妙的文字,把这个城市、这个社区有心人的感想分享给大家,这样人也熟了,城也熟了。
用文字“深聊”
现在,微博、微信,一个火似一个。在我看来,都不及当年的“深聊”。10年前“深圳之窗”的聊天室里,马甲可以频繁地换,房间可以随意地开,山吹海侃,没人知道电脑前的你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当腾讯QQ也想COPY这种模式的时候,“有形的手”出现了,聊天室全部关闭,就像今天的脸书和谷歌被一掌拒之门外一样。
就在“深聊”最火的时候,我也去聊过,也去开过房。短暂的新奇之后,我就疑惑了:这样聊来聊去有什么意思呢?就像今天QQ的“漂流瓶”、微信的“摇一摇”,漂来一个陌生人,摇来一个诱惑头像,又真能“聊”什么,真能“交往”什么呢?那么多朋友见了面,兴冲冲地加“好友”,又有几个真成了好友呢?
倒是在要求严苛、注册会员迄今不超过1万的因特虎,与深圳无关的话题一概不许说,不好好说话的人一概被我赶出去,10多年来倒是结交了一大批比同学、比同事、比同乡还贴心的“虎友”。说句心里话,我的人生境界是被“虎友”们推高了。
邻家社区,以文会友,要求其实更高。以文学的标准,聊自己,聊社区,这是真正的“深聊”,是比因特虎民间智库标准还要高不可攀的文学殿堂级标准。没有一定的文学表现力,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力,没有一定的人文情怀,不可能挤进“邻家江湖的一百零八将”。
而真正的文学又是人性的,善解人意,深入浅出。真正的人文大家,断然不会漠视芸芸众生,只会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琐碎庸常的生活演绎得有情有趣,深刻隽永。
我期待的邻家社区是这样的:真正爱好文字的一群,在这里感怀生活,切磋文艺,进,可成为主流社会当之无愧的一员;退,可自得其乐,悦己娱人。社区居民能从社区文字中增进对社区的了解,能为自己所在社区的好文字感到自豪。社区的外来者或NEWCOMER,能在“摇一摇”的快餐生活之余,躺在朋友家的沙发上或社区宾馆的软靠上,不那么火急火燎地打发一段“邻家阅读” 时光,这里有百度不到的情感、谷歌不到的体贴、微信摇不出来的知心朋友、社区可人儿。
记得“乡绅社会”的美好
因特虎初期,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为何鲁迅是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