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时代,出现了反映社会民情的“浮世绘”。
浮世绘是绘画艺术,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包括了日本妇女与风景所包容的秘密,有人说“……浮世绘必定永远传递着亲密的情话。浮世绘的生命确实和日本的风土同在。”浮世绘因此被称为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浮世佳人·艺伎文化
苍白的脸孔,红艳的嘴唇,亮黑的眉毛,整齐光亮的发髻,身着和服,袖长着地,后领大开,腰带低垂,陪客人喝酒聊天,表演舞蹈,演奏乐器……这是对日本艺伎的最直观了解。
经过几百年历史演变,艺伎从一度是妓女的演艺直登大雅之堂,成为高尚艺术,成为与富士山和金阁寺并称的日本三大名片之一。
东游日本,可以参观艺伎训练,进一步理解 “艺”字的真正含义。权作欣赏日本历史的一抹余辉。
艺伎起源/八坂神社
艺伎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1704年),那是一个武士统治的时代,上流阶层的筵席上,出现了艺伎并得到武士的宠爱。艺伎引领了武士的审美方向,更引领了日本时尚的方向。
京都被誉为艺伎文化的发源地,而京都艺伎的起源可追溯到约17世纪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东山。
八坂神社是京都众多神社及寺庙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社,历史悠久。当时参谒八坂神社的人很多,附近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个商业区。其中有许多称为“水茶屋”的店,让各地信徒休憩。
“水茶屋”店工作的“茶汲女”会用歌曲、舞蹈来吸引客人,日子久了,有些水茶屋老板开始对旗下的茶汲女做有计划的训练,这就是艺伎的雏形。
此后,被称为“置屋”的专业培训中心及业者应运而生,以艺人身份待客作艺的艺伎从此形成。
八坂神社
八阪神社位于东山山麓,与圆山公园相连,园内的垂樱和夜樱为京都一景。红白相间的八坂神社有500多年历史。每年7月,京都最著名的三大节日“袛园祭”的盛大游行队伍就从这里出发。
八坂神社附近现在仍有许多水茶屋,已有300多年历史,水茶屋的庭院里修剪圆整的低矮树垭、角落散开着丛丛玫红西洋鹃,小池塘里悠闲晒太阳的鱼儿,还有赏雪的石灯笼,整个庭园充满日本风味。
花街/祇园·浅草
艺伎居住的地方称“廓”,江户时代用围墙围起来。艺伎馆、茶屋、饭馆一般都集中在“廓”附近,如东京主要集中在新桥、深川,京都则集中在祇园一带。
京都花街
1665年,江户幕府允许茶屋在祇园营业,当时祇园的艺伎达3000多人。倒幕时,许多志士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高杉晋作、木户孝允等人,都曾在祇园茶屋密谋,商讨大计。
现代日本最著名的“花街”要数京都的祇园。祇园位于京都鸭川以东的东山区,是日本历史上三大“花街”之一,在17世纪全盛时期,开设了700多间茶屋。
京都的花街,除了祇园甲部,还有宫川町、祇园东、先斗町、上七轩,共五处花街,泛称五花街。每条花街都拥有自己的艺伎培养学校和歌舞表演场,表演的舞蹈流派各不相同。现在五花街加起来约有200艺伎、60舞伎。
图说:现在祇园保留着许多当时的建筑,还有90多家茶屋,艺伎、舞伎100多人。1999年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历史景观保护地区。祇园的代表性建筑是祇园歌舞场,是艺伎馆共同出资建造的,每年4月,艺伎在这里表演“京都舞”,展现艺伎风采和日本古典歌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