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县
翻开林县县志,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五百多年里,林县十年九旱,其中较大的旱灾104次,大旱绝收38次,人吃人就达5次之多。特别是清朝光绪二年到四年,即1876年到1878年,“自两年以来,岁已不丰,三年春日无雨,麦未种,四年春始雨,谷禾才生。受饥,人相食,人之死者大约十分有七......”据不完全统计,仅记载清光绪元年到四年林县大旱,民不聊生的荒年石碑就有三十余通。河顺塔子坨村的一块石碑上,清清楚楚地镌刻着:“……大旱之年,颗粒未收。柿叶甘土,俱当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如此,刻石流传……”意思就是:旱年无收,老百姓没有吃的,就吃柿叶、白甘土。养不活子女,一两串钱就贱卖了。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了。
图用巍巍南太行
太行大峡谷地处南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石板岩乡,南北长100华里,东西宽2华里,海拔800-1736米,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境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峰、恋、台、壁、峡、瀑、嶂、泉、姿态万千,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号称“太行大峡谷”。
“林移村”
由于严重缺水,老百姓在本地活不下去了,有的只有含泪离开故土,逃荒要饭。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林县连年大旱,加上蝗灾,日伪军又疯狂扫荡,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林县人民,逃荒到外地的近十分之二。他们逃到哪里呢?大部分是山西,因为越过太行山就是山西省。也有跑到山东、河北的。今天,在山西省晋东南和吕梁一带,就有很多林县移民。在长治市西南十多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林移村,意思是林县移民村。上世纪四十年代,来自林县的25户难民逃荒到这里,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草滩的地方落脚,到现在村里已有900多口人。
林移村现在已成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典范。在山西省太原市五一广场附近有一个林县移民巷,有林县移民300多人。在陕西西安市还有一个移民大院,现在成了一个小区,小区有林县移民近200人。这些人都是被水逼上逃荒路后,流落到这里的。当年逃水荒到山西的林县人,就有好几万人。
绝水之境
林县为什么如此缺水?
原来,林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太行山东麓。西临山西省平顺县,北接河北省的涉县,是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处。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70%。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七山二岭一分田”。林县的耕地一般分布在山坡、沟边或者悬崖上,地块很小,不容易耕种,更谈不上灌溉。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一个农夫大清早上山开荒,到太阳快落山时共开了八块荒地,但怎么数也只有七块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少了一块地。怎么也找不到,没奈何拿起地上的草帽准备下山回家,这才发现原来第八块地就在草帽下面。这些靠天收的小块土地,一旦遇到了旱涝等自然灾害,就会颗粒无收。
自然条件如此恶劣,难道地表就没有一点水吗?林县境内有淇河、洹河、淅河、漳河等几条河流,但都是过境河,受地形、地势、气候的影响,径流短促,大部分河水都是到林县东部才露出头就流走了。而且,这些河流又都是季节性河流,平时多数河床里根本看不到水,汛期又洪水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