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难以有效利用,那凿井,从地下找水不行吗?但林县境内的几条太行山余脉,都是自西向东倾斜,这种断层山的地质构造就像一个漏斗,留不住水。即便地下有水,也埋藏得很深。而且当时技术落后,资金不足。1994年,林县有一个村子,打了一眼水井,直到了248米才见到了水。相当于80多层楼高哪!
凿井不行,那挖池蓄雨水行吗?也不行。由于山高,气候非常复杂。全年降水量分布极为不均。七、八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三分之二以上,山洪暴发,仅有的这些雨水也迅速流走了;春秋冬10个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三分之一,那更是干涸无水。即便能蓄一点水,也很快就蒸发掉了。
所以,林县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石,留下石头蛋。”
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视水如命,盼水心切,盼望引水到田间。他们把这个心愿寄托在村名里,全县与水相关的村名就有300多个,如洪河、井院、张家井、李家池、砚花水等等。连给孩子起名也要带上水字,如水生、水旺、来水、水英、水莲......
图:林县地处洼地,呈漏斗形地势。
700年前天平渠
在这块干旱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与如此缺水的命运究竟有过怎样的抗争呢?
元朝时,潞安巡抚李汉卿路过林县,对前来迎接他的地方官说:“不要为我准备什么丰盛的菜肴了,我只想好好洗个澡,以解旅途乏困。”面对这个小小的要求,地方官却面有难色,李汉卿感到十分纳闷。第二天一早,他轻装简行到民间微服私访。整整一天走下来,他发现当地的老百姓惜水如命,一碗水要反复使用,都不舍得倒掉。几天私访下来,他很有感触,登上太行天平山上,他发誓:“我一定要为这里的百姓修条渠,这里的百姓太苦了!”
元朝至元五年即1268年,李汉卿主持修建天平渠。天平渠是从太行山深处的泉水开道引水,一直向东流到林县县城。水渠长达20里,宽1米,用了三年时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解决了沿途百姓饮水和林县县城的供水问题。天平山在林州市区西13公里处。最高山峰四方垴,海拔1632米。山势雄伟壮丽,深涧危崖,泉石倾欹,林木茂盛,草茵葱郁,是典型的北雄风光宝地。天平山名之由来,正如民国《重修林县志》所说:“峰势峻极,上平于天也。”北宋仁宗赵贞、英宗赵曙、神宗赵顼时的三朝宰相、魏国公韩琦多次游览天平山。过桃园村,顺桃花源河谷而上,一路绝壁危崖,云腾雾驾,奇观异景,琳琅满目,如登画屏。
现在天平山已开发成旅游区,主要景观有北国雄峰、明教禅院以及天门会农民起义军旧城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