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渠
在今天红旗渠一干渠经过的洪谷山里,有一座谢公祠,每天香火不断,很多外地游客来了以后,搞不清楚这里究竟供奉着哪一位神仙。其实,这里供奉的,是一个人,一个明朝在林县当过知县的人,他叫谢思聪。谢公祠旁边,有一条小水渠,当地人叫它谢公渠,这条渠就是知县谢思聪修的。当年他看到老百姓吃不上水,经多方考察,决心从洪谷山深处引山泉水到山下的村庄。他发动群众,用了4年的时间,修了一条长18里,宽只有一尺多的石槽渠。这条渠的流水滋润了山下方圆几十里的土地,成了附近十几个村庄群众的生命渠。老百姓感激他治水惠民的恩德,就为他修建了这座祠堂,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供奉他。
4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谢公渠上游尚存旧渠2里。
然而,历史上这些水利工程,都只是小范围的解决了一部分老百姓的用水问题。更多的人们还是生活在缺水的困难之中。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就领导林县人民修建了新民渠、抗日渠、爱民渠等工程。但十年九旱,千里赤地,靠引山泉水修成的渠在大旱来袭时,存水无几,更不用说浇灌田地了。林县,依然还是旱!
图说:抗日渠
爱国渠
谢公渠(图在红旗渠补图)洪谷山:出林州城向西南行15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洪谷山风景区。这里崇山峻岭,怪石嶙峋,曲涧深幽,历来就有“太行秀峰数林虑,林虑名胜首洪谷”的美称。这里,文物密布,到处都可以看到唐塔、宋碑、北齐的摩崖石刻。五代时画家荆浩曾隐居于此。金代诗人兼书画家王庭筠也曾在这里刻大理石留文。宋代不少人的笔记中提到洪峪,至今还有宋碑立于谢公祠内。谢公祠、“谢公渠”还在。顺谷北行七八里,登上山巅的金灯寺。金灯寺是化北一带较为完整的一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