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丹利街24号--《中国日报》社址
孙中山曾命陈少白在港创办“中国日报”于士丹利街24号,该报是鼓吹革命最早的报纸。现与26号并建为“兴隆大厦”。三楼以下为“陆羽茶室”,与香港中山侨商会(位于德已立街)会址近在咫尺。
香港大学陆佑堂
孙中山早年毕业的香港西医书院,后合并于香港大学医科,孙中山不啻为港大早期校友,此是港人所熟知。民国12年(1923年)2月,孙中山自沪经港回粤,于20日应港大同学会邀请,在陆佑堂公开演讲,赢得满堂喝彩。
西营盘
从香港岛北部的中心中环向西即为上环、西营盘。两地均以南面般咸道为界,上环为从急庇利街与东边街中间的地区,西营盘指从此向西直到山道一带。从高楼大厦林立的中环向西,街道渐渐不太繁华,道路渐渐曲折,经常会出现不太高的古老的楼。
这一带是香港人长期培植起来的地方,有很多海产批发店、中药店,具有香港独特的文化魅力。
5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从此开始了他在欧洲、日本、美国等地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其威望和影响力大增,思想也渐趋系统化。
1897:海外流亡
广州起义虽然流产,但自此后,孙中山开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革命党”的代表者和旗帜,也成为清政府的眼中钉。
1895年12月7日,清政府以重金悬赏通缉孙中山等17人,还向亚洲、美洲、欧洲各国的清使馆发出电文通缉。1896年9月30日,孙中山从美国抵达英国伦敦。10月11日上午,孙中山离开葛兰旅馆,去波德兰区覃文省街46号康德黎教授家,途中被捕,监禁到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直到10月23日经各方努力获释,先后共13天。这就是著名的“伦敦蒙难”。
伦敦蒙难是孙中山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事件使年方而立的孙中山成为国际名人,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影响。此后一段时间,他留在英国考察和潜心研究,对革命的认识迈上一个新台阶,其改造中国的思想也渐趋系统化,初步形成三民主义的思想。
由于伦敦的华侨很少,也没有中国留学生,孙中山决定前往日本,因为那里与中国较近,消息灵通,便于筹划未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