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与世博会
世博会即将在上海开幕,翻开这一部“万国博览会”的历史,会欣喜地发现,早在100多年前的首届世博会上,中国人尤其是香山人与世博会已经写下交集: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中山三乡人郑观应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应该举办世博会的观点,他认为世博会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还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甚至对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筹款、招商、征地建屋等细节都做了阐述。而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中山籍商人徐荣村为中国迎来第一枚世博金牌,1851年,他以自己经营的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一举摘得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银奖牌各一枚。
近代以来,中山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很多中山人在上海打拼,曾经叱咤南京路的永安、大新、新新等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人都是中山人。
香山首开留学之风
容闳也是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他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道光二十七年(1847)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后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72年,他奉命率学生30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长期驻美。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史称“中国幼童留美运动”(1872—1881)。
1871年,为凑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额,容闳在上海设立预科学校招生,不料,预科学校设立一年有余,愿意留美的幼童没来几个,容闳大急,回到广东香山老家,动员亲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学。以至中国最早赴美学童中,近三分之一都是香山人。
2
在檀香山读书的这段经历,使孙中山从一个旧时的中国少年开始向以“天下命”的新人转变。后来在这里,他组织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879:檀香山
1879年6月,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去澳门,然后乘坐一艘英国轮船经过20多个昼夜的远航前往檀香山。
第一次离开农村走向世界,孙中山大开眼界,这次经历成为他早年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后来在信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感觉:“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在长兄孙眉的资助下进入火奴鲁鲁意奥拉尼学校读书,开始系统接受西方教育,他入校时的名字是“孙帝象”。
意奥拉尼是夏威夷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学校,1862年在夏威夷群岛的国王卡米哈米哈四世提议下成立。新鲜的学科,灵活的教法,严明的校纪,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印在来自东方古国少年的脑海之中。孙中山逐渐萌生了要变革的念头。意奥拉尼学校毕业后,他进入美国人办的欧瓦胡学院的大学预科班,这是当时夏威夷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