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村里其他孩子,他五六岁便经常随二姐孙妙茜干农活,砍柴、割草。幼年的孙中山没有鞋穿,也很少吃到米饭,常以番薯充饥。年纪大一点,便要随父亲下田插秧打禾,农闲时还要出海捕鱼和挖蚝。孙中山后来多次和宋庆龄谈起:从那时起,他就想到“中国农民的生活不应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吃。”
风景秀丽的翠亨村孙中山家门口有棵百年大榕树,参加过太平天国的老人冯爽观经常在这里讲述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反清故事,小孙中山听得十分认真,对洪秀全充满了景仰,说:“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和村中小孩玩游戏时,他便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孙中山曾回忆:“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长大后事,然革命之最初动机,则予在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时已起。宿老者谁?太平天国中残败之老英雄是也。”
因为家贫,孙中山直到十岁才到翠亨村冯氏宗祠的村塾开蒙读书。据说,塾师程君海曾出“虎豹诚能格”为上联命诸学生对,孙中山答以“龙蛇未可知”为下联。程君海于是“因知孙公非池中物,益悉心训诲”。
珠江三角洲几乎每一乡村都会有村庙,供奉村神,翠亨村的村庙是北极殿。北极殿在翠亨村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入村庙的才算是“翠亨人”,才能获得“村民”的身份,享有“村民”的权利,受到村神北帝的庇佑。村民往往还会让孩子和北帝“上契”。因此,过去翠亨村民的小名里往往都有一个“帝”字。孙中山的小名就是帝象,也是北帝的“契仔”。
而孙中山对村民如此虔诚地信奉他的这位“契爷”不以为然。据说一年秋天,孙中山与陆皓东、陆灿等几个同伴跑到北极殿里,损毁了北帝和金花娘娘的神像。他对村民说:“你看它们连自己都不能保护,怎么能保护我们呢?”他们的行为引起村民的强烈反感,最后,孙中山的父亲答应重修被捣坏的神像,并责令孙中山离开家乡去香港,风波才算平息。
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乡,向村民讲述海外见闻,宣传社会改革的必要,抨击清政府的腐败。乡中父老推举孙中山参与村政事务管理。孙中山针对旧习进行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壮丁夜警团,修改村道,装设街灯等。孙中山还时常集合村中青少年等,演说太平天国和华盛顿、拿破仑的事迹。陆皓东、杨心如、杨鹤龄都是他在村中志同道合的同龄朋友,村人把他们合称为“翠亨四杰”。后来,他们带领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了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事业中。
1894年,孙中山在家中书房埋头起草了一篇长达八千多字的政见书,计划向洋务派重臣李鸿章进言,他指出,片面追求船坚炮利,是舍本逐末之所为。欧美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上李鸿章书》是一个在教育、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学习西方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案。孙中山曾希望借上书李鸿章而打入社会上层,取得机会以施展自己改造中国的政治抱负,可惜这种和平改革的尝试最后失败了。于是,他逐渐走上了寻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