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的这几年可算是孙中山人生中的蛰伏期,就像卧龙潜伏在这块穷乡僻壤中,积累沉淀,然后一鸣惊人,最终创造了一个新天地。
1912年5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再一次回到他阔别十多年的翠亨村,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乡。
翠亨孙中山故居
与中山先生在其它地方留下的革命遗迹不同,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建筑是孙中山本人于1892年亲自设计建成的。见识过西洋建筑的他,拿着哥哥孙眉寄来的千元银元,踌躇满志设计了“外西内中”风格的房子。从外看是当时最新潮的骑楼,上下分别有7个门拱,走进去也是三开间的两层楼。房子建好后,一时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个清寒的家庭头一回高调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是因为房内的窗子数量创了全村之最,二是由于其奇特的方位。翠亨是个典型的坐山临水的小山村,村里所有的房屋都门朝大海开,孙家是唯一例外的——面朝西边开门。叛逆的表象下,原因却颇为务实和简单——因为房子的东边空地太小了,索性朝向视野开阔的西边树林。百页窗、防晒骑楼也是前瞻且务实思维的延续。若干年后,我们仍能从海南建省、浦东开发、三峡建设等建国方略中看到这位缔造者这种思维的踪影。
图:翠亨村外金槟榔山。幼年孙中山常随姐姐到山上砍柴挑水。
图:孙中山幼年常在此大榕树下听邻居老人讲洪秀全起义反清的故事。
图:设于冯氏宗祠的翠亨村村塾(孙中山在此开蒙)。
孙中山手植酸豆树
“酸豆一株起卧龙”,这是1961年郭沫若在孙中山故居前写的诗。“卧龙”指的既是院中的酸豆树,也指亲手栽种它的孙中山。这棵树如巨龙般枕地而卧,数米之后,主干陡地一个九十度大转弯,撑起一大片浓荫。
翠亨村名人故居
近百年间,香山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异常活跃,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和孙中山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同村的陆皓东、杨鹤龄、杨心如、杨殷,还有追随者如“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四角号码检字法”发明者王云五、先施公司老板马应彪等。更多的年轻人成了新社会的受惠者,比如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朱慕飞、比如阮玲玉、郑君里,这些人都能以乡亲互称。所以,这个村庄的不同寻常处随处可见:连接北闸到南闸治安楼的主街道该叫总理正街,中国还有哪个村能承受得起这样气魄的街名?鹤龄街、心如街、皓东街,名人家门口的小巷一时间都换了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