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破门而出
闽风尚贾,自古而然。“闽”字有虫蛇出没之地的意思,意指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恶劣加上土地贫瘠,不适宜农耕。靠海吃海,出海从商成了闽南人的必然选择。
拼死的飘族
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生存环境恶劣,使闽人尤其是沿海而居的人们不得不一再迁徙,寻求生路。
福建人这样解释“闽”——在家是虫,在外是龙。所以,福建人注定四海为家,不惜一切要“破门而出飞天,冲门而出翔海”。他们的先辈先“浪迹”东南亚,再飘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哪里好谋生,就飘泊到哪里,“走江湖”地域之广,影响之大,非常罕见。
“飘一族”的福建人以客家人为甚。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到福建后,被称之为“客家人”。宁化是客家人新飘泊的起点,“客”人们从此再向南,直到海外。
每一次去台湾或“下南洋”都是一次拿性命相赌的凶险旅程。古代航海条件下,移民台湾的闽人,都要经过澎湖列岛的“黑水沟”,这条湍急的海流,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福建因此流传下来“六死三留一回头”的谚语。一半以上的移民葬身鱼腹,真正成功的不足三成,这就是福建沿海拼死的飘族!
二宜楼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土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如果说二宜楼内书法、楹联、国画、雕刻等传统艺术的荟萃,是华夏文化在民间的体现,那么出现在楼内的洋妞、洋钟、洋报,则透露出当年闽南乡民已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开展对外交流。二宜楼内现居住20多户。家家户户都有海外侨亲,家里的书法、楹联、壁画等比比皆是。86岁的蒋火炉居住的第十单元,洋妞、洋钟、洋报更是独一无二,让很多研究土楼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
据仙都大地村的《蒋氏族谱》有关资料记载,清中晚期,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后代将茶叶出口推销到海外,直至西欧,广受欢迎,后创出了二宜楼泽春名茶品牌,获得巨大利润,为建造二宜楼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成为号称“神州第一楼”的二宜楼创建史上的一段佳话。
1、 二宜楼3楼有一个采光通风用的门,门楣上方写着“号松风”,下面画着一幅南洋人的造型半裸美女像。这幅“眼睛像马来西亚人”的美女,拿一朵黄色的菊花放在胸前,研究认为,对菊花情有独钟的国家应在南洋,马来西亚的可能性较大。
2、 “号松风”、“居之安”、“资之深”西洋钟下面的外文字母。读过英文的人都能够一目了然,这显然是正版的英文字母,为土楼增添别样的文化内涵。
3、 秦楼月壁画上的西洋钟可以说是典型的英国钟。西洋钟下面的字母,写着“大笨钟……有限公司”字样,不知何故,顺序却是颠倒的。
4、 有壁画的土楼十分罕见。
5、 由华安、南靖、永定“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钱多数福建
学者王鲁湘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不是有数千年农耕文明和内陆文明作羈绊、拖后腿,而任由福建人那种崇拜海洋、勇于飘洋过海打拼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的话,今天的中国绝对是海洋强国!”
福建最有影响的是闽南商帮、福州商帮、兴化商帮等。不同区域人的不同性格,决定着对他们从商的成就大小。其中,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不仅敢冒险,还善于经营,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且气派大,目光远。赚了钱后,不是存起来,而是马上扩大经营规模。
近代有一口头禅:“官大看北京,钱多数福建。”多少表达出了福建人在国人眼中的印象,那就是有钱。其实,福建人有钱的账应算到福建华侨的身上。福建无疑是中国第一大侨乡。不包括台湾,全世界说闽方言的华人华侨就达1800万之多,占华人华侨总数的60%以上,而且,这1800万华人华侨所创造的财富占全世界华人华侨所创造财富的85%以上。所以,当时提起福建人,就想到了“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