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圣墓
位于泉州灵山南麓,是埋葬伊斯兰教穆斯林贤人的墓葬。当时还没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这里来礼拜。后来穆斯林教徒不断增多,到宋朝有了阿拉伯人出资建造的清净寺。
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衬托贤者的高洁品德。墓后还有郑和下西洋一行香碑。
清净寺
初建于公元1009年的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大寺,是极为珍贵的伊斯兰史迹奇观。相传泉州历史上曾有过7座清净寺,惟独这座犹存,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史迹之一。寺内明代《敕谕》石刻上有明成祖于明永乐五年颁发保护清净寺伊斯兰教的圣旨,令“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
苏家老房子/丁氏祠堂
泉州有句俗话“苏家的鼻子”、“丁家的胡子”,说的是苏家人的鼻子与丁家人的胡子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血源特征。泉州的千年古街涂门街,有一著名的苏家老房子。大门一直涂黑窗格蓝色,是阿拉伯崇尚的颜色。500年来一直住着祖上有阿拉伯血统的苏家。苏氏宗祠的祭祀也带有浓郁的伊斯兰教特点(在汉人的祭祀中,牛肉是不能供奉祖先的,但苏氏祠堂的祭品却是牛肉,牛蹄,牛肋和牛腰等。)
宗教石刻
在泉州宗教石刻展览馆和海外交通史馆,陈列着众多刻着阿拉伯文、古叙利亚文、拉丁文、八思巴文等各国文字和奇异图案的宗教石刻。
此地古称佛国
远自印度传入的佛教,在泉州,根基深广。早在公元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前来丰州九日山翻译《金刚经》,后由泉州乘船往棱伽修国,随着风浪飘至越南。公元565年再度由泉州更换大船返国。唐玄宗天宝年间,泉州超功寺和尚昙净随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足见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
开元寺
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以荟萃各种不同宗教文化为主要特色而著称于世。经过历代修葺,依然香火鼎盛。
泉州石雕名扬四海,开元寺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石雕柱子才是真正的宝贝。一处是百柱殿的柱子,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另一处是立在山门的梭柱,呈梭子状,据考证为唐朝的风格。最引人瞩目的是殿后廊檐下那对16棱石柱:两根十六棱柱似方似圆,柱石方处有两段,各面都有一幅雕像,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线条简朴却生动活泼,构图大胆充满异域风情,这种俗称“欢喜佛”的形象是印度教“性力”崇拜的证明。这两根石柱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都是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既是中世纪泉州繁荣的象征,也是这座名城特有的标志。东塔于 1997年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西塔略低于东塔,有惟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 。即使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
闽中桥梁甲天下
为了物流的需要,刺桐人架起了一座座跨海石桥。仅宋代,泉州地区就兴建了石桥215座。从当时建桥的布局以及桥梁特殊的构式,可知造桥热潮和外贸发展的密切关系:绝大多数桥梁都是近海、靠海或伸入海湾或连接岛屿,尽量用桥梁把各个港区、码头和泉州市区连接起来,以达到来往便捷之目的,素称“闽中桥梁甲天下”。最负盛名的当推“跨海长虹”洛阳桥和长达五里的“安平桥”,此外还有顺济桥、石笋桥、凤屿盘光桥、海岸长桥、永春东关桥等。
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唐朝初年,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也取名为洛阳,此桥因此得名。
被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采用“筏型基础”、“悬机浮运”和“种蛎固基”等具有开拓性的工程技术,成为世界海湾建桥史上的创举。此后泉州一带建造的桥梁,大多效仿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