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长的跨海石桥——安平桥
晋江安平桥,长810丈,为当时全国最长的桥梁。桥心亭石柱镌刻一笔力雄劲的联句曰:“天下无桥长此桥”,概括了它的最大特点。全桥用坚厚的长条花岗石垒砌而成,每块巨石重达数吨,其工程量之浩大,水下施工之艰辛,令人叹绝。
一部泉州海外交通史,也是一部泉州古城兴衰变迁。由于明清之际,实行“禁海”、“迁界”的禁锢政策,使得“风樯鳞集”的“东南巨镇”刺桐港渐趋萧条。
月港
明朝中后期,泉州港开始没落,通商口岸的重心开始向漳州月港转移,月港逐步发展成为福建最大的民间海外贸易港。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月港进入全盛发展时期,拥有7条往西洋、3条往东洋的直接航线,基本上覆盖了马六甲海峡以东的传统东亚贸易网络,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和当时从中国经马尼拉(吕宋)至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启航港。每年进出月港的大海船多达200多艘,贸易商品多达114种,征收船舶税占福建省税银的大半,月港因此享有“闽南一大都会”、“亚洲一个重要商港”的美誉。
清初,月港开始急剧衰落。清康熙中期以后(17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被厦门港取代。
漳州平和县克拉克瓷
在中国外销瓷中,克拉克瓷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品种之一。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了一艘装有近10万件中国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商船。荷兰人称这艘葡萄牙商船为“克拉克”,意思是“葡萄牙战船”。船上的瓷器因产地不明而被称为“克拉克瓷”。这些瓷器第二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便引起了轰动。
目前,已考证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漳州平和五寨南胜窑等100多个窑址。而从近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得知,烧制五彩瓷器的窑址有漳州平和南胜镇的花仔楼窑址、五寨乡的狗头窑址、通坑内窑址,尤以田坑窑址发现的五彩瓷器标本最多。
400多年前,从华安、平和、漳平甚至江西境内,无数的货物顺着九龙江支流聚集月港,等待出洋。其中,最供不应求的,莫过于平和县的克拉克瓷了。
图说:克拉克瓷画风率意,了无拘谨,绘者心态从容闲适。纹饰繁简得当,满而不乱,疏可走马,继承了明末民窑瓷器中大写意的画风。这种画风曾被世界写意大师毕加索称为“抽象画派的先行者”。
C、闽商图腾/湄州
尽管闽商也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其海洋文明特质中,还是秉信着妈祖文明这一精神支柱。妈祖文化在中国沿海地区、内地商埠和海外华人社区的信仰范围不断扩大,印证了闽南商人的海外商业范围及商业思维的不断扩张 。
湄洲岛,就是妈祖的故乡,被誉为“东方麦加”。
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相比,向大海讨生活要艰难得多。气候、潮汐、洋流、岛礁变幻莫测,样样攸关生死。拯救海难、解人危厄的妈祖,正因应祈求平安的需要而产生。
宋代,阴阳学说流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也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合适",富有传奇色彩,以拯救海难为怀的妈祖正中其选。
天后天妃天上圣母妈祖真名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称她为“神女”、“龙女”。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莆田湄洲岛上的妈祖庙,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为我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
妈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其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