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祖庙
海内外2亿多妈祖信众向往的妈祖圣地--湄洲妈祖祖庙,位于被誉为"海上明珠"的湄州岛的北端,经屡次扩建修葺,到清代后期,已有99间斋房,号称“海上龙宫”。如今已建成集朝庙、观光、度假于一体蕴涵妈祖文化景观。
自大牌坊起到山门、圣旨门、观钟鼓楼、奔正殿、进寝殿、跨朝天阁、入升天楼、望佛殿、观音殿等等,可朝圣或观光的大小建筑36处之多。平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众。纷至沓来,寻根谒祖,焚香朝拜。每逢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妈祖节庆,更是人山人海,香烟萦绕。
D、郑和下西洋/长乐
郑和七下西洋,他乞求保护的主要神祗是海神妈祖。然而,当他百年后,他自己也成了沿海居民尤其是迁徙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顶礼膜拜的尊贵守护神。
长乐,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而闻名遐迩。
礼佛重道
郑和本姓马,出生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父亲还是一位朝觐过麦加的“哈只”。郑和起初服侍明太祖,因为他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很得太祖的器重,称他“三保太监”。后来他在太祖儿子朱棣手下做事。朱棣造反篡夺王位时,郑和也在军中。因为有功,成祖朱棣在永乐二年(1404)元旦,亲自写了一个“郑”字,赐予他做姓,他才改名“郑和”。
郑和是一位穆斯林,却既礼佛又重道,尤其崇敬妈祖神。每次从长乐“开洋”,必举行祭祀妈祖仪式,其从太仓、南京启航同样如仪。足迹所及,无不或布施或奉祀或修建诸神祗宫庙祠宇,并且对非主祀妈祖者,但凡可能,则予配祀。驻节长乐期间,“奏建”天妃行宫,“每就修葺”南山塔寺,“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修建文石天妃庙,重修云门寺、龙峰书院并朱子祠,此外还修葺南山塔,铸造铜钟等。
据说当年新皇帝朱棣环顾众官员,问:到底该派谁下西洋以宣天威?
有官员力荐郑和,称其面部粗如橘皮表明他身经沧桑;印堂太窄显示其精力专注;剑眉虎额反映他具有军事统领能力;口阔如海表示口若悬河;眼光烁如激流显示其精力充沛。这些足以证明郑和可胜此任。
三清宝殿
三清宝殿位于南山天妃行宫的左侧。明宣德六年(1431年)春,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在长乐驻港伺风时,施财将建“天妃行宫”剩余材料,建造了这座“三清宝殿”。此遗址上现为郑和史迹陈列馆。在建造“三清宝殿”的同时,郑和、王景弘会同官军等人,为“三清宝殿”铸造了一口铜钟。铜钟之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慧眼识长乐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要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累驻于斯,伺风开洋”。由此可见,如果说南京是决策地、策划地,太仓是始发港、起锚地,那么,长乐就是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由于地理、历史原因,当时的长乐早已是一座以水路谋生为主的城镇,“郑和使西洋,因海舟皆泊此改名。”太平港水深港阔,潮汐涨落稳定,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入海口的南岸,是全国少有的淡水港湾,几乎“无湾不造船”。同时,福建闽北盛产造船的赤白杉木等木材,可以沿闽江顺流直至福州长乐。其宽阔的水域,不但便于数百艘海船停泊,更有取之不尽的饮用淡水。太平港背靠大陆,又面对数个小岛屿,如天然屏障减弱台风对船队的袭扰。尤为上乘的是,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多刮东北大风,大大便于船队扬帆出洋。
郑和井
郑和舟师将士近三万人,大大超过了当时长乐县城的居民人数。当时,长乐县城内只有两口井(杨井、衙里井),无法供应郑和舟师众多将士的用水。为了不与民争水,郑和亲率将士在南山下掘了一口井,即天妃宫大井(俗称郑和井)。
长乐在福州十邑素有“海员之乡”的美称,特别在长乐郑和航海所活动的地方,如今都成为华侨较多的乡村。
郑和宝船
拥有二百余艘船只的郑和船队无疑是六百年前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舰队。但是,郑和的宝船究竟有多大,这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争议。神秘的宝船,民间传说长44丈,是比故宫的太和殿还要大三倍的“海上巨无霸”。
据说,成祖曾问郑和:"我国的宝船,究竟有多大?"郑和答说:"单单一个舵,大概有三四丈高。"成祖听了,有些似信非信的模样。因此郑和又奏说:“明天我带领船夫,把一只船的舵,拆下来放在空地上供皇上御览”。这个船舵直到明朝亡国以后,还留在清宫中。《中国航海史》上,有这个大船舵的图画,画着一个人站在舵的底下,舵有五六个人之高。可想而知,每一艘船载士卒七百人至一千人,是很平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