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门街
又叫“土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街道上,有众多“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建筑风格一定程度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B、海上丝绸之路/泉州
唐至宋元,泉州海外通商贸易繁盛长达四百多年。
从保存完好的古迹来看,泉州整个城市就是一个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开放港口
唐“天宝之乱”令时局动荡,内陆商埠逐渐衰落,陆上丝绸之路被黄沙枯草湮没。
此时,南方沿海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扬州等相继崛起,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当时,一艘载重二百吨的海船,就能运走一支七百头骆驼的运输队所驮运的货物,船舶航运远胜“沙漠之舟”,应运而生的“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进行通商贸易的主要通道。
刺桐城
今天,有很多欧洲人或许不知道泉州,却知道中国东南沿海有一个“刺桐城”。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泉州就与东南亚各国有贸易往来。到了唐代,泉州开始兴起。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上岸便看到满城开满了刺桐花,“刺桐城”因此得名并延用至今。
古刺桐城东临大海,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即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十二港包括后渚港、洛阳港、安海港、深沪港、永宁港、石井港等。大大小小的海港间,商船出入方便,舟来舶往频繁。
唐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大海船通行更为便利。公元六世纪,已有大船通航南洋。更为重要的是,朝廷保护海上通商贸易。公元834年,唐文宗下令保护到广东、福建、扬州经商的外国商人,并委派节度观察使经常加以过问,“不得加重税率”,保护中外通商自由。当时有许多外国商人、水手、使节和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泉州经商、旅游或从事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刺桐古城顿时成为“市井十洲人”、“还珠入贡频”的繁华都会。热闹非凡的刺桐港,一时聚集着来自域外异邦的云橹风樯,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
东方第一港
宋末元初,泉州海外贸易的市舶收入与贸易规模已和广州相当。南宋关于海外贸易与海外地理的名著《诸蕃志》中,凡载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航线、距离、日程、方位等,多以泉州为基准。到元代,与泉州通商的海外国家与地区达90多个,至此,泉州海贸规模一跃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
这个“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南名城,“大船百艘,小船无数”的繁华景象,曾令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巴图泰叹为观止,他们笔下,曾如实地描述过古刺桐港“市井十洲人”、“缠头赤足半蕃商”的盛况。
宋代古船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一艘躯体巨硕的宋代古船了。这艘宋船的载重量约为200吨左右。
船内珍贵文物也形象地反映了宋代泉州与亚非、阿拉伯和南洋诸国海上通商贸易、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其中有4700余斤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檀香、沉香等)以及贵重药物,500多枚唐宋铜铁钱,50多件宋代陶瓷器,90多件木牌木签,2000多个暖海种贝壳,还有许多椰子壳和桃、李、橄榄、荔枝等果核及船上水手娱乐用的象棋子。
蕃商列居
许多外国的商人、水手、使节和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使泉州成了“古代神学文化的宝库”,至今犹存婆罗门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各种外来宗教的遗迹文物,形成多种宗教共生并存的奇特现象,其中尤以伊斯兰教最为引人瞩目。
唐朝时很多阿拉伯商人定居泉州,并且与当地人通婚。北宋年间,主导泉州对外贸易的主要也是蕃商,即阿拉伯商人或回回商人,他们成千上万定居泉州城南,形成蕃人巷。最具代表性的是丁姓回族居民聚居于晋江陈棣,号称“万人丁”。这些蕃商有的是应宋朝廷招徕,有的是自行前来贸易,久住成定居。直到南宋,蕃商及其后裔仍是闽南海贸巨擘,如蒲罗辛、罗智力、施那帏、蒲亚里、蒲寿庚等。泉州现在的蒲、郭、丁、白、铁、金等姓多是其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