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与收获
在潮州,优秀的木雕师傅们均会无悔的选择穷其一生去追求更高级艺术和更精巧技术。陈绍明更是一刻也不肯懈怠,他兢兢业业的苦练技艺,1973年,陈绍明与恩师陈舜羌大师等集体创作的木雕精品《煊炉罩》、《龙凤呈祥》在1981年获得国家精工部优质产品奖。那一年他24岁。这是他作为潮州金漆木雕厂的一份子献给集体的第一份礼物。然而这只是金漆木雕厂所获众多荣誉中并不特别闪亮的一份。陈绍明说,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走集体生产道路,潮州金漆木雕厂应运而生,取代了手工作坊生产模式,潮州木雕第一次形成产业化经营,也集中了一批手艺精湛的民间木雕艺人,其中就有一代木雕大师张鉴轩、陈舜羌。1954年两位大师创作的《潮州木雕蟹篓》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铜质奖章,1961年,木雕厂集体创作的《三羊开泰》等四件作品被选送陈列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潮州木雕取得重大突破,也开始为世人瞩目。
而到了1985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陈绍明与厂创新组集体创作大型木雕70英寸《龙虾蟹篓》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1997年,集体制作的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装饰于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由陈绍明到现场组织安装。2008年,古人物木雕《郭子仪点将图》、《蟹趣》获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这些烫金的奖状、闪光的奖牌,记录了陈绍明与木雕一起走过的路。
佳木又逢春
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金漆木雕厂是潮州一家专门生产出口木雕的生产厂家,大批地道潮州木雕产品飘洋过海,远销欧美、东南亚,被誉为“用途最广泛的东方雕刻艺术品”。相对于出口产品,内销产品的比重很少,在海外名声赫赫的金漆木雕厂在本地倒显得有点默默无闻。
改革开放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木雕厂与其它纯手工生产的工艺企业一样走进低潮。木雕厂在保留了生产骨干力量的同时,凭着自身的良好的信誉,开拓适应现代潮流的新产品,终于走过了艰难时期,成为潮汕地区同行业唯一能够生存的集体性企业。潮州传统的金漆木雕,金碧辉煌,使用也最广泛,形成潮州木雕的一大特色,以至有人提潮州木雕只提潮州金漆木雕,其实,艺术价值的高低,不在乎是否贴金,而在乎造型和雕刻技法,素雕往往不能藏拙,更能见木雕艺人的本领。为了适应现代人的欣赏水平,木雕厂的师傅制作了大量素雕挂屏,这些挂屏作品也成为木雕厂的主打产品。“木雕厂在最兴旺的时期职工达到达200多人,光是1973年,就一次招收了学徒100多人,如今厂内还有不少当年招收的学徒,只不过他们现在都成了身怀绝技的木雕工艺师。”年近6旬的陈绍明厂长不无骄傲的说。
做木雕很辛苦,技术难度很大,如做木雕蟹篓,大小工序上百个,做一件普通作品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如果精雕细琢就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过去主要配合寺庙建筑的木雕艺术已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很多艺工又回归木雕厂,而高品质的潮州木雕价格不断走高。长期受到冷落的木雕市场异军突起受追捧,特别是潮州木雕成为了收藏发烧友的至爱。在一些国内拍卖会上,昔日不太起眼的潮州木雕作品竟然拍到数十万元,个别大师之作甚至高达百万元。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想像的,收藏界的人常说,潮州木雕“枯木又逢春”。但是,陈绍明也表达了他的担忧,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很多精品已经难觅踪迹,这是最遗憾的事。
陈舜羌木雕艺术馆
位于潮洲市太平路14号大院内的陈舜羌木雕艺术馆由潮州木雕民间知名艺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舜羌的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培臣于2000年创办的,它全方位介绍潮州木雕传统技艺的,集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大型艺术馆。馆内设潮州木雕艺术演示和潮州木雕精品展示两大板块。一馆系统介绍潮州木雕从设计、手工打坯、精雕细刻到油漆贴金的一整套传统工艺流程。二馆设有潮州木雕传世名作收藏展,当代潮州木雕精品展及陈培臣大师新作、力作展。展品全面解读潮州木雕通雕、浮雕、圆雕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及多种广泛的应用。收藏、展出的各类珍品近千件。其中有清代六角形煊炉罩等一批木雕珍稀精品,有一代宗师陈舜羌传世佳作,有迄今为止最大型的立体木雕虾蟹篓等均为不可多得、不可复得的潮州木雕一绝,充分展示了潮州木雕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