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丝万缕、精工细作
——五年一潮绣
●文/兰馨月●图/林志达
来到潮州,怎能错过探寻潮绣之美的机会?此行我们走访了隐于市,默默守护潮绣传统工艺的陈联发老先生,并参观了让潮绣走进上海世博会的工艺美术大师康惠芳的工作室,一幅幅蕴含着潮州悠久历史的潮绣,美轮美奂。
手执绣花针,在绫罗锦锻中穿针引线,百转千回。
男绣工的精神守候
已经很晚了,我们在潮州开元路中段不起眼的“联发绣庄”里见到了陈联发。狭窄又略显破旧的小小店面里,墙上挂着的供出售的成品潮绣并未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惊喜,无非就是潮汕街头潮绣店里最传统的财神像、八仙过海,既不特别,也谈不上精美。
可陈联发却是已经兴致勃勃地开始操着夹杂着潮汕话的普通话,讲述他的故事:潮绣是他家祖传三代的手艺,因而自9岁起,他便拜师学习潮绣工艺,如今64岁的他,已经与潮绣这个“老朋友”相依相伴55年了。
接着他仿佛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在身后的柜子里一番摸索,拿出一个塑料袋,虽说能看出袋里该是一幅潮绣,却居然就那么随意的团成一团,我们料想大概也就是一幅普通的绣作而已。直到陈联发把绿色绣布完全展开,原本对这间绣庄有些失望的我们才意识到遇到了怎样的“高人”,立刻情绪高涨起来——一幅立体感极强的垫高绣《鲤跃龙门》就在我们眼前,颜色、神态各异的鲤鱼身上用着鲜艳的绣线,细致的渐变用色让“鲤鱼”们更添层次感,而片片鱼鳞更是在平面的照片上都显得逼真;这“龙门”则更是来头不小,为了达到最好效果,陈联发特地选取与石头光泽相似的银线,与平时用来勾勒轮廓的银线大不相同;“龙门”四根柱子上环绕的龙大概是陈老先生的拿手绝活,每条龙都威武神气;刚刚越过“龙门”的“鲤鱼”龙首鱼尾,独到的细节设计让人好生喜爱。
早就听说潮绣技艺曾在潮汕的男性艺人中广为流传,精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女人,当年荣获官封“刺绣状元”美誉的,就是25名男绣工呢,不曾想今日在这小小绣庄之中,竟真遇到了不让巾帼的须眉刺绣大师。
被激起兴致的我们意犹未尽,急急地问陈老先生还有没有别的“宝贝”,他倒是非常热情,一听我们这么说就又转身在柜子里找寻开来。又是几个随意装进塑料袋内的大作,有图样常见但工艺绝对超凡的《龙凤呈祥》,还有罕见的《三英战吕布》,陈老先生指着张飞的脸谱说:“绣脸谱是我的长项,和其他普通潮绣的脸谱一比,精工粗工马上就能看出来了。”听的入迷的我们转身对比墙上的“财神”,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
做工这么精细的潮绣能卖多少钱呢?陈联发回答,“四五万吧”。四五万的东西就这么收在柜子里?为什么不拿出来卖呢?他回答:“挂在店里就会被人学、被人抄啊,所以还是都收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