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资聪颖加上近乎残忍的磨练,童文淦唱念做打样样俱佳,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几年后,他又来到广州学粤剧。
当事业风生水起政治运动却席卷而来,他回到潮州,走过二十几年的舞台生涯,后来在外贸部门的服装绣品厂当设计师,与潮绣服装打了半辈子交道,退休后,一身针工绣活苦无用武之地,于是萌发了做香包的念头。几年下来,老房子成了花团锦簇香包世界。蝴蝶展翅欲飞,珠球玲珑小巧,香囊古色古香,还有驱恶避邪的“棕球”,千变万化的中国结,无不精针细绣,光彩夺目。童文淦还另有一项手工绝活,那就是制作戏剧人物木偶。他说,潮剧木偶是集中潮汕地区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身的艺术:泥塑、刺绣、木雕。
谈起木偶,童文淦笑的像个天真的孩子,“每个人物身份不同就要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服饰,你看《十仙庆寿》中每个仙子表情、头饰、服饰等都不同,瑶池圣母更要讲究雍容华贵,我将年轻时表演过、设计过的东西通过强化记忆又慢慢找回来了,木偶的服装也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当年童文淦在服装厂的时候,就是厂里头谁也替代不了的“万能师傅”,每制作一个人偶都要经过雕刻、打磨、彩绘、车缝、刺绣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童文淦却乐在其中,关起门来,一做就是一整天。
名声在外的童文淦被来自马来西亚、法国巴黎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家看重,他们纷纷邀请童文淦到他们那里传授技艺,都被童文淦婉拒了,他说得轻描淡写,却掷地有声:“我在这里学的东西,一定要回报这里”。
相濡以沫四十载
童文淦的老伴儿叫李慧珍,时两人曾同在广州一个剧团里当演员,四十年前跟丈夫回到潮州,携手度过艰难岁月。李老师凭着当年在剧团的功底,每天带着一班老姐妹,在人民广场翩翩起舞,自得其乐。
前些年,新加坡亲人想接他回新加坡安度晚年,童文淦认真思考了之后,谢绝了亲人的好意,他已经习惯了大陆、习惯了潮州,自己舍不得这些宝贝,老伴儿也舍不得那些老姐妹。老人常说“千田万地,也是日食三餐;高楼大厦,也是夜眠七尺。”在这个小院子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听戏、绣荷包、做人偶,和老伴儿侃侃戏聊聊天,真是“给个神仙也不做”。
老人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但是却乐观豁达,对生活充满感激。生活带来的磨难也好,恩赐也罢,他都能坦然接受,于逆境中不曾放弃,于顺境中也不曾迷失。我想这正是老一辈潮州人的品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