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道·深圳
面向大海深呼吸
你可能不知道二线关巡逻道的前世今生,但你所见有石板路,孤独的哨卡,铁丝网上倒挂的藤蔓,骑车经过,那石板路颠起的快乐会让你目光伸展;你可能不知道大鹏所城七百年城墙、坝光三百年银叶树隐藏的秘密,但你的脚步会触碰到一片快乐的土地,这里有青山绿水、碧海白沙,花团锦簇,红树林银叶林……
●文/杨晓青
去年开始,你发现这个城市的人行道上都出现了一条1米多宽的绿色通道,不仅在城市弯曲,它还冲出城市向山野,向海边延伸。你决定像背包客那样沿着它游走,累了,在集装箱驿站歇脚或租辆自行车;饿了,在农家乐或海鲜街饱餐一顿;夜了,找一家小旅馆落脚,听涛声酣然入梦……放慢脚步,你仔细地打量这个朝夕相对的城市,发现自己曾经错过那么多的美。
3月30日开始,梧桐山隧道收费站免费通行的愿望终于实现。按规划,一条全新的旅游观光的环保绿道也将就此诞生。
密集的城市越来越在意它的呼吸通道、它的逃路,人们从城市向郊野进发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作为广东区域绿道2号线的深圳段,全长236公里,它串联起深圳10大名山:凤凰山、塘郎山、羊台山、梅林山、梧桐山、园山、梅沙尖、马峦山、排牙山和七娘山,其盘山或依山而行的里程超过100公里。另一方面,在依山傍海的大鹏半岛规划建设的绿道73公里。山景和海景相加,总里程超过了2号线全长的73%,尽显深圳区域绿道的山海特色。
山海相连,这里离心最近
山海相连,正是深圳绿道成为珠三角绿道最有特色的可能。
“在未来5年内建成约300公里的区域绿道、约500公里的城市绿道和约1200公里的社区绿道,使绿道网总长达到2000公里。整个绿道网将充分串联、整合全市1000多个包括自然保护区、公园、水库、旅游景区、滨海区、历史文化资源等在内的兴趣点。”深圳市城管局如是说,这样深圳绿道不仅将与东莞、惠州绿道连接,也将连接香港。
沿海滨的绿道已经完成,我们从深盐公路人行道进入,绿道中部与仙桐体育公园内绿道连接,组成梧桐山山海风光线;终点通过深盐路及深沙路人行道连接盐田滨海栈道。
深圳绿道共有六条道,“龙岗接近1/3的绿道是沿着海岸线修建的,每隔10公里修建一个一级服务点,每隔一公里就有一个休息点,沿途修建有亲水平台,充分体现山海龙岗的特色。”而在龙岗大鹏段,配套的导向标识,广域信息墙标识,驿站标识等非常齐全,绿道沿迭福山向东通向大鹏所城,途经多处名胜古迹,公园和美食街,如咸头岭,大鹏街道,锣鼓山公园,赖太母墓,刘起龙将军墓和水头海鲜街。
而让人觉得尤有特色的是,我们从溪涌到土洋路段,当绿道在过土洋段那个大上坡前结束,前方一点是鲨鱼涌的小码头,你可以免费搭小轮渡过这个30米左右的小海湾,也可由陆路进入鲨鱼冲。过了小海湾,可以继续自行车骑行。
岗哨是驿站,二线关巡逻道成经典
沿梧桐山支脉,从背仔角、大望村、布心、银湖、梅林、长岭皮、黄金坑等地一路连绵延伸至南头,充分利用了天然山脉,曾是“二线”屏障。从梅林水库进入后山,石板路铁丝网岗楼依旧,但却有了另一种格局,不时有骑行运动爱好者从身边擦过,这里已是“驴友”们户外运动的经典线路。磨房百公里、自行车穿越“二线关”、“二线关”徒步等等都是“驴友”们最爱的户外绿道。
回想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一年多,一条东起大鹏湾畔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畔安乐村,全长84.6公里的铁丝网悄然搭起。从此,特区与非特区以铁丝网为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二线关”。从梅林水库上绿道,你会发现有一段200米的沥青铺设的路段显得与其它石板路格格不入。去年在改造绿道时,当时提出将石板路改成水泥路,但遭到很多市民的反对,很多人认为除了这些美好的记忆,这条石板路作为历史的产物、经历者和见证者,保存下来更有意义!于是,二线关巡逻道也就留下了这200米长的“示范道”。自行车友姚婵每天在深圳骑行的路程都在60公里以上,谈到这段石板路当时的争议,她说,对于自行车爱好者来说,骑在水泥路面仍是在城市的感觉,当你颠簸在石板路上,带来的野趣才是我们想要去感受的惊喜。
巡逻道为什么当年要用石板铺就呢?原来早在1983年修建二线关巡逻道时曾提出了几种方案,最后,武警七支队提出修一条石板路:第一,沿线山上花岗石很多,可以就地取材,铺一平方米的工价是17元;第二,经久耐用;第三,部队自己有能力维修。
那时的巡逻道,并不允许市民走的,而是专供边防战士巡逻。安乐耕作口设在双界河上,有岗亭。为了方便村民过境耕作,当初耕作口只是铁丝网上剪出的一个口,由武警把守,一次只能供一人进出,而且只能供当地出入关内农田里耕田的村民进出,因为被称为贵宾通道。村民凭有效证件才可以进出,很多人称耕作口为“小关”。
今天,部分绿道与“二线关”巡逻道完全重合,于是“二线关”的关口也就自然成了绿道上的一部分。如白芒关和溪冲关将被设计服务站,也就是绿道驿站。由当年的哨岗改造成驿站,这在珠三角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华侨城绿道,社区绿道先行者
或许很多人还记得2007年发生在华侨城的建筑双年展的“悦行者行动悦行城市公共自行车计划”,几个城市理想主义者试图在华侨城构筑一个理想城市出行方式:华侨城社区的居民可以借公共自行车站提供的单车去在社区活动,然后再还回来。这个试验曾在华侨城社区乃至深圳引起很大反响,但最后不知为何不了了之。我不知道今天,他们是否关注过华侨城社区绿道,此时这里已被誉为“深圳最美的自行车道”。
华侨城社区绿道是深圳唯一建好的社区绿道。铺着红塑胶的专用道,将社区与外面喧闹的都市隔绝。这条2006年10月中下旬动工的自行车道,是华侨城集团投资300万元修建的国内首个自行车专用道系统,覆盖面积约3.2平方公里,双向车道总长16.5公里。作为一条日常交通线,把华侨城美景串珠似地串起。另一条为休闲健身路线,从环燕晗山到环清花池。华侨城自行车专用道系统,既是一个社区绿道的先行者,也是社区绿道的一个缩影。
按照规划,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将有1公里绿道,市民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45分钟可达区域绿道。
没有辅道的路段,将自行车道设置在人行道左侧,用不同色彩的铺地和标志加以区分。自行车道以红色系为主调,单独设立自行车停放点,沿途还有休息座椅与遮阳遮雨、公共电话亭等设施。但目前珠三角很多绿道采用红色系铺成很多人并不赞同,他们认为,户外运动时视力长期受红色影响易产生疲劳感。
集装箱驿站,独一无二的创意
“我是1996年出生在深圳,历经十年的风风雨雨,我光荣退役了。虽然我这些年来去过世界上好多国家,但是还是觉得家乡最好,现在留下来在绿道的建设中发挥余热。要知道以前,我的兄弟们退役后不是漂流在海外,就是被当成废铁处理。现在可好了,经过改造的我焕然一新,不仅继续为大家服务,而且还帮国家节省了不少钢材,为低碳环保出了一把力呢!”深圳在多数驿站都由集装箱改造而成,有一段幽默生动的“集装箱自述”。
深圳作为全球吞吐量第四大港口,集装箱也可以说是深圳“特产”之一。从艺术角度来说,将废旧集装箱改造成深圳的绿道驿站,也是颇有地方特色的创意。
二线巡逻道的市第二看守所附近梅林坳驿站,是3个废弃的集装箱经过简单改装。这些集装箱外表均被涂成军绿色,使得整个驿站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与珠三角其它绿道的驿站有些不同,深圳市的区域绿道,既是生态工程,也是环保工程。绿道服务设施均采用移动式旧集装箱改造组合建成,在绿道建设过程中,还大量使用了太阳能风能互补电灯、废旧汽车轮胎等材料,这些独特的建设思路,使深圳区域绿道低碳、环保、节能的特色彰显无疑。
绿道改变了什么
深圳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孙钢在深圳骑自行车十三年了,他说,珠三角绿道网的全线贯通串起了珠三角自行车爱好者锻炼的通道,4月17日,“迎大运千人骑绿道骑行”活动后,他们将组织自行车爱好者骑遍珠三角绿道。绿道的开通,使自行车不再与机动车争道,使自行车运动从少数人的竞技转变成大多数人的休闲慢生活成为可能,可以预见这将对提高国民体质的终极目标大有好处。
孙钢有五辆自行车,他就象一个骑士一样穿行于城市,每天70公里稀松平常。周末,他会与朋友去江门,去松山湖骑自行车,身边的很多朋友受他的影响,汽车丢在车库久久没有发动了,他们已经再离不开自行车了。孙钢说,绿道将直接带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2005年,南山还没有一家大规模的自行车店,深圳较有名气的也只有五六家,现在,深圳已发展成近百家车行。骑行爱好者达一两万人。
因为骑自行车和他逢人便倡导的自行车运动能增强全民体质的理念,作为广东绿道规划设计方之一的深圳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还特地请他去参加深圳绿道的设计论证。绿道,也因为公众的介入,它的存在变得更有意义。正如广东省城乡规划研究院的总设计师马向明所说:能不能把公众引向生态廊道,让公众的关注来保护这些绿地,这正是绿道设计的终极目标。
畅游深圳路线情报
2号线:由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进入深圳市西北侧,途经罗田森林公园、老虎坑水库、车丁坑、洋涌河、五指耙水库、东方林果场、长流陂水库、七沥水库、凤凰山森林公园、铁岗森林公园、羊台山公园、西丽湖度假村、塘朗山—梅林森林公园、笔架山公园、银湖森林公园、洪湖公园布心森林公园、仙湖植物园、梧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园山风景区、三洲田、马峦山森林公园、大小梅沙、葵涌度假村、金海滩度假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雷公山、咸头岭沙兵遗址、下沙、南澳、西冲、东冲、七娘山、桔钓沙、天后古庙、青少年度假营、金水湾度假村、锣鼓山郊野公园、大鹏所城、打马坑水库,至排牙山,线路长约233公里。
5号线:由东莞市大屏障森林公园进入深圳市,依次连接光明森林公园、茜坑森林公园、横坑水库、甘坑水库、黄牛湖水库、鸡公山,至银湖森林公园与2号绿道对接,线路长约49公里。
驿站也疯狂
集装箱驿站:深圳绿道沿线的服务站点均是利用废旧集装箱拼装组合而成,每个驿站里都有环保洗手间和供市民休息的“废旧集装箱”休息亭。